林业信息
秦岭大熊猫保护与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共识 15年形成新的保护区网络体系
6月9日至11日,由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秦岭大熊猫保护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确定了秦岭大熊猫保护发展战略目标,通过了大熊猫保护发展行动计划。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陕西省副省长李堂堂、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孝文等出席了会议。120多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贾治邦在贺信中指出,大熊猫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种群稳定增长、栖息地面积不断增加、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特别是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大熊猫秦岭亚种的理论并广泛为生物学界所认可。大熊猫秦岭亚种的提出,不仅说明了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对这一亚种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大熊猫保护工作,调整大熊猫保护措施,探讨大熊猫亚种保护的有效途径,并以此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大熊猫乃至整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赵学敏在讲话中指出,秦岭大熊猫亚种的发现对于保护整个大熊猫物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秦岭亚种的确认可以促进我国政府及时调整物种保护策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完整地保护大熊猫这一物种的基因资源库,避免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工程中盲目投资;在大熊猫的圈养繁育和野化放归中,加强谱系管理,注意不同亚种之间的杂交,避免远交给大熊猫种群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另一方面,大熊猫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明星物种,在社会经济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秦岭亚种的发现,使这一角色更加多样化。
赵学敏说,有计划地实施人工繁育的濒危野生动物个体野化放归,是通过人工方法恢复野生动物野外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仅体现了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同时也表明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注重救护繁育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向注重扩大和恢复野生种群阶段转变。
赵学敏指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工作理念已发生了根本转变。野生动植物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强化就地保护,在做好野外资源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和培育,利用人工繁殖培育的种源满足人们观赏、利用的需求,减轻对野生资源的压力;对极度濒危的物种,随着人工种群的不断增加,开展野化放归试验,探索野生动物保护向既重视野生种群保护又重视人工促进野生种群恢复的历史性转变;关注人的发展和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社区采取扶持政策和措施,探索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模式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新的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中,也将为秦岭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又是全球生物多样性11个关键地区之一。随着大熊猫秦岭亚种的发现,秦岭大熊猫保护工作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由于大熊猫秦岭亚种数量小、分布范围窄、栖息地面积不足且受人为干扰而破碎化严重,保护网络体系不完善,人工繁育的技术力量薄弱,保护任务更为迫切和艰巨。
与会代表就秦岭大熊猫就地保护和发展规划、异地保护和发展规划、保护管理及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和社会团体与公众参与秦岭大熊猫保护等几个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会议确定了秦岭大熊猫保护战略目标:利用15年的时间,整合现有的保护区,形成新的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环境,逐步扩大秦岭大熊猫的生存空间,扭转秦岭大熊猫濒危的不利局面。同时,通过建立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难关,扩大人工种群数量,形成能够自我维持的人工种群,通过大熊猫野化放归补充野外种群等。(中国绿色时报 2006-6-13)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陕西省副省长李堂堂、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孝文等出席了会议。120多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贾治邦在贺信中指出,大熊猫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种群稳定增长、栖息地面积不断增加、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特别是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大熊猫秦岭亚种的理论并广泛为生物学界所认可。大熊猫秦岭亚种的提出,不仅说明了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对这一亚种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大熊猫保护工作,调整大熊猫保护措施,探讨大熊猫亚种保护的有效途径,并以此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大熊猫乃至整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赵学敏在讲话中指出,秦岭大熊猫亚种的发现对于保护整个大熊猫物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秦岭亚种的确认可以促进我国政府及时调整物种保护策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完整地保护大熊猫这一物种的基因资源库,避免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工程中盲目投资;在大熊猫的圈养繁育和野化放归中,加强谱系管理,注意不同亚种之间的杂交,避免远交给大熊猫种群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另一方面,大熊猫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明星物种,在社会经济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秦岭亚种的发现,使这一角色更加多样化。
赵学敏说,有计划地实施人工繁育的濒危野生动物个体野化放归,是通过人工方法恢复野生动物野外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仅体现了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同时也表明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注重救护繁育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向注重扩大和恢复野生种群阶段转变。
赵学敏指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工作理念已发生了根本转变。野生动植物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强化就地保护,在做好野外资源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和培育,利用人工繁殖培育的种源满足人们观赏、利用的需求,减轻对野生资源的压力;对极度濒危的物种,随着人工种群的不断增加,开展野化放归试验,探索野生动物保护向既重视野生种群保护又重视人工促进野生种群恢复的历史性转变;关注人的发展和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社区采取扶持政策和措施,探索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模式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新的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中,也将为秦岭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又是全球生物多样性11个关键地区之一。随着大熊猫秦岭亚种的发现,秦岭大熊猫保护工作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由于大熊猫秦岭亚种数量小、分布范围窄、栖息地面积不足且受人为干扰而破碎化严重,保护网络体系不完善,人工繁育的技术力量薄弱,保护任务更为迫切和艰巨。
与会代表就秦岭大熊猫就地保护和发展规划、异地保护和发展规划、保护管理及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和社会团体与公众参与秦岭大熊猫保护等几个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会议确定了秦岭大熊猫保护战略目标:利用15年的时间,整合现有的保护区,形成新的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环境,逐步扩大秦岭大熊猫的生存空间,扭转秦岭大熊猫濒危的不利局面。同时,通过建立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难关,扩大人工种群数量,形成能够自我维持的人工种群,通过大熊猫野化放归补充野外种群等。(中国绿色时报 2006-6-13)
上一篇:众志成城降火魔——黑龙江、内蒙古“5.21”等三起特大森林火灾…[ 06-14 ]
下一篇:江泽慧会见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两国驻华使馆外交官[ 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