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新一代青年农民的素描映像
孟克达来,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农民,致力于改善家乡生态环境,把2000亩荒沙地变成了绿洲;潘淑红,吉林省青年农民,创建牧业小区,由林下放牧转向圈养育肥,并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村民致富。
提起农民,人们容易想到的是泥巴裹着裤腿,满手老茧,脸色黝黑。记者在第十三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颁奖典礼上,采访了孟克达来和潘淑红两位获奖农民。通过和两位养殖大户的短暂交谈,打破了记者以往对农民单一、狭隘的印象。
乡巴佬?企业家!
1997年,孟克达来高中毕业。他是家里的老小,爹妈上了年纪,家里不能没有个劳动力。他没选择继续上大学,而是留在农村和父母共同承包了2000亩荒沙地,开始了他的养殖事业。
这一年,潘淑红所在的二道甸子镇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黄牛养殖基地镇。与孟克达来相同的是,潘淑红也是在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989年因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她回家后开始放牛,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和牛结下了缘分。
孟克达来承包的草场沙化严重,最初2000亩地只能养100来只羊。他认识到,传统畜牧业对生态的破坏太严重,只有调整畜群结构、恢复草原生态,走舍饲圈养之路才有发展前途。他用几年时间架电线、打机井、种林木、种牧草,每年贮备干草10多万公斤。他圈养的白绒山羊,也从最初的100多只增加到600多只。
2002年,孟克达来在内蒙古大学函授学习了经济管理,进修了经济法、财务管理等课程。他还专门去陕西的林场学习育苗。有了技术和知识,他的眼光更远了。
那个时候的潘淑红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餐饮事业,办得红红火火。2006年,潘淑红决定养牛,可家里人都不同意。爸爸妈妈对她说:“不要弄一些没谱儿的事,好好过日子吧。”老公也不理解,对她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你就别折腾了。”
从当年3月开始,潘淑红分别前往长春、哈尔滨等地的黄牛养殖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及养殖方法。为了建牛舍、糖化饲料厂、青贮窖和办公室,潘淑红在建筑工地整整两个月没回家。
做农民“我骄傲”
他们已经是拥有上千万元资产的企业家,但在荣誉和称谓的后面却离不开“农民”二字。“做农民挺好。”孟克达来说。
2006年,孟克达来当上了干部,他被乡亲们选为村委会主任。记者半开玩笑地问:“是不是谁最会赚钱,大家就选谁?”孟克达来笑着说:“也不是,还得有人品。赚钱只想着往自己兜里放,大家也不会选。”
这一年对潘淑红来说也是非比寻常。随着吉林省封山禁牧政策的出台,黄牛被大量抛售。黄牛产业作为全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桦甸市给予重点扶持。同年7月,潘淑红的金牛饲料养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农民的日子太难了。”两位农民企业家发出共同的感慨。
有了技术和经验,潘淑红没有忘记乡亲,全镇有许多妇女在她的带动下开始养牛。潘淑红不但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还以最低价向他们销售糖化饲料,并无偿为他们寻找销路。
孟克达来当上村委会主任后,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改善了办公条件,还捐资打井、平整水浇地、捐适龄母羊,带动22户贫困家庭共同致富。如今,孟克达来的产业不仅有畜牧养殖,开发了旅游度假村,在村里开了超市,还曾经尝试建立网络交易平台,解决了当地近百名劳动力就业。
记者看见的潘淑红,更像是一位白领丽人,看不出是个“牧牛女”。
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就能感受到他们作为农民的骄傲。
护生态“不差钱”
圈养,两位养殖大户在不同的地域采取着相同的方式,对未来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也不约而同。
提起未来发展项目和计划,孟克达来给出两个字:绿化。他打算扩大育苗面积,引进和培育耐旱苗木。他说,生态不平衡,这个地方生存的可能都没有了。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种树可以一天天增值,更何况生态价值是不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
如今,孟克达来承包的荒沙地,植被覆盖率已从20%提高到的80%以上。2000亩沙地变成了绿洲,种植沙柳、云杉等林木1000多亩,还有180亩育苗基地、200多亩牧草、260亩饲料种植基地。他的承包合同将在2027年到期,孟克达来表示,他治沙还绿的计划永远不会到期。
“坐落在长白山脚下、松花江上游,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潘淑红这样描述家乡。二道甸子镇地处吉林省辖红石林业局林区,2004年的封山禁牧让她对农林矛盾深有感触,于是她的公司树立了绿色牧业、环保牧业、科学牧业的理念。今后,养殖要朝绿色有机方向发展,打造自己的品牌,要在林区还林种草,开展绿色牧业。潘淑红说,这样做不但缓解了林下放牧对生态的破坏,也缓解了林农之间的矛盾。
记者手记:旧眼光看不见新农民
尚文博
第十三届全国十佳杰出青年农民评选日前揭晓,颁奖典礼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获奖者在会议室中像兄弟一样聊天,大家不论是身穿西装还是少数民族服装,都看不出一点农村味儿。聊天期间,有几位的手机铃声不断,看得出都是大忙人。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咱们谁看着也不像农民啊”,然后是大家一阵爽朗的笑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为杰出青年农民颁奖时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和关心农村工作。你们是新型的农民,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农民的发展寻求新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你们是年轻农民的典范和学习的榜样。
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型农民,虽然土生土长在农村,却敢想敢做、敢拼敢闯。新农民不是看衣着打扮,而是其在思想上的提升。他们吃苦耐劳,创业的过程不断创新;他们自强不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他们与时俱进,致富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生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