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 ——雅安碧峰峡大熊猫饲养基地见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焦玉海 杨平 王蓉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4日 阅读: 字体:【】 【

    在四川省雅安市碧峰峡大熊猫饲养基地,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自从大熊猫“团团”“圆圆”确定12月23日赴台以来,作为保护区方面的负责人,李德生成为众多媒体“围追堵截”的对象。

    “不仅要面对众多媒体记者的提问,还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包括安全保障、运送计划等,天天忙得一塌糊涂,手机都被打爆了。”李德生说。

    就在记者采访的10多分钟里,除了电话,还有不下5拨人来到李德生的办公室,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团团”“圆圆”。

    碧峰峡,大熊猫的震后新家

    碧峰峡,地如其名。

    大熊猫饲养基地就掩映在绿树翠竹之间,被层层叠叠的山峦环绕。汶川大地震后,“团团”“圆圆”和众多大熊猫一起从卧龙转移出来,住进了碧峰峡大熊猫饲养基地。

    随着“团团”“圆圆”赴台时间的日益临近,这儿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但是,从李德生时刻挂在嘴角的笑容,我们不难看出他心里的那份踏实。而这份踏实正来源于他对“团团”“圆圆”赴台准备工作的高度自信——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团团”“圆圆”随时可以启程赴台。

    “团团”“圆圆”待遇优厚

    “团团”“圆圆”所在的二号圈舍就掩映在翠绿的箭竹林里。这是一个包含两个运动场和一幢室内兽舍的独立别墅。与其他大熊猫相比,“团团”“圆圆”的待遇可以用超级豪华来形容。

    “二号圈舍空间最大,安装了监控装置,“团团”“圆圆”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十分清楚。”李德生说。

    圈舍门口24小时有武警守卫,只有工作人员与饲养员才能进出,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扛着长枪大炮的记者,全被拒绝在外。所有进出的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一盆消毒水时刻准备在圈舍门口。

    形影不离,恩爱有加

    每天上午10时30分,是所有等待在大熊猫饲养基地、希望一睹“团团”“圆圆”芳容人最幸福的时刻。

    此时,“团团”“圆圆”会在饲养员的引领下到室外运动场嬉戏,这也是大家惟一能近距离接触“团团”“圆圆”的机会。

    通常,都是“圆圆”走在前面开道,“团团”跟在后面护卫。两只大熊猫踱着四方步,从容地面对着围观的人群,悠然享受着各种美食和明星般的待遇,时不时翻个跟头,打个滚儿。他们总是形影不离,像一对恩爱的小夫妻。

    带着家乡“饭”上路

    在12月23日那天,卧龙保护区将有两名管护员一同前往台湾,他们是兽医汤春香和饲养员黄志。

    汤春香是卧龙的名医,医术高明,4年来一直负责“团团”“圆圆”的健康状况。他告诉记者,这次他们前往台湾,预计将停留两个月左右。他们带了营养窝窝头、新鲜竹子以及少量应急药品,以帮助“团团”“圆圆”顺利度过过渡期,尽快适应台湾当地的环境。

    “我们带的食物也就维持一周,到了台湾,当然还是以他们提供的食物为主。”黄治说,他是保护区动物管理部部长,有10多年大熊猫管护经验。据他介绍,“团团”“圆圆”最喜欢的食物是水竹。

    与新“保姆”相处和睦了

    现在,在碧峰峡,与“团团”“圆圆”接触最多的当属王进治和游雪音。

    他们是12月12日从台湾过来的饲养员。“团团”“圆圆”抵达台湾后,饮食起居将主要由他们照看。现在,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团团”“圆圆”“套近乎”。

    “几乎一天有将近十几个小时,我们都和‘团团’‘圆圆’在一起。”王进治说,“起先,这两个家伙根本不买我们的账,理都不理我们。现在好多了,‘团团’‘圆圆’已经能辨别我们的声音和气味,沟通已经基本没有障碍。”

    李德生介绍,虽然王进治和游雪音都没有照顾大熊猫的经验,但他们都是学动物学的,沟通起来非常顺畅。目前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大熊猫饲养管理和疾病控制技术。

    “看得出来他们很爱‘团团’‘圆圆’,这是最重要的。”“团团”“圆圆”饲养员翟春茂说,这一次他将不随“团团”“圆圆”一同赴台。私下里,他经常与王进治、游雪音交流,传授他们饲养的经验。

    来送别的“粉丝”不少

    有很多“团团”“圆圆”的追随者也来到了碧峰峡。

    王少华和张书俭夫妇来自河北沧州,他们都是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也是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2006年,他们夫妇第一次见到“团团”“圆圆”,就再也放不下,时刻惦记着。

    “特别是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听说卧龙受灾严重,我们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担心‘团团’‘圆圆’受到伤害。现在,‘团团’‘圆圆’要去台湾了,我们一定要来送送。”张书俭说 。

    目前,夫妇俩人正在积极争取12月23日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团团”“圆圆”送行。“不管结果如何,我们一定要努力争取。”王少华说。

    4岁的张权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熊猫娃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在外活动的“团团”“圆圆”。他和父母来自福建莆田,专门到碧峰峡看“团团”“圆圆”,本来计划看一眼就回去,听说12月23日“团团”“圆圆”就将前往台湾,他们正计划着送完“团团”“圆圆”再回家。

    百家媒体聚焦碧峰峡

    在碧峰峡有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最热闹。

    这儿既是记者们各种消息的来源地,也是他们对外发布“团团”“圆圆”消息的场所。

    这儿就是碧峰峡饲养基地宣传部,基地里唯一可以上网的地方。通常下班后这里依然灯火通明,记者们扛着长枪大炮、背着手提电脑在这里汇集,一来二去都成了朋友。

    在这里,大家分享着采访的喜悦,哪怕是你又捕捉到“团团”“圆圆”玩耍时一个俏皮的镜头。

    “我们中央电视台12月23日会全程直播‘团团’‘圆圆’赴台盛况,转播车已经开到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中央电视台4套的同行说。

    “台湾气温比四川高,尤其是夏天,我们担心‘团团’‘圆圆’受不了,已经联合几家媒体呼吁,在夏天的时候将‘团团’‘圆圆’安置到台湾最高峰玉山,那里的动物园也积极响应,希望你们也帮我们呼吁一下。”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江明珠说,她们已经在碧峰峡呆了10多天,不仅每天发回“团团”“圆圆”的消息,就连“团团”“圆圆”夏天的安排他们都已经想好了。

    东森、三立、TVBS……台湾媒体对“团团”“圆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而这正折射出台湾同胞对“团团”“圆圆”的喜爱和期盼。

    据了解,截至12月21日,在碧峰峡采访的媒体已不下百家。

    万事俱备,准时赴台

    “熊猫爸爸”张和民的出现对大家绝对是一个惊喜。

    12月21日,当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关注“团团”“圆圆”时,张和民出现在记者面前。

    “请大家放心,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到位,包括如何把‘团团’‘圆圆’引导进特制的笼子里,如何用铲车装,我们都进行了预演。”张和民说,“而且我们制定了完备的应急预案,即使23日是大雾天气,也能保证飞机正点安全起飞。”他一来就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据了解,12月23日,碧峰峡大熊猫饲养基地、雅安市政府都将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四川省邮政公司还将首发“团团”“圆圆”邮票及纪念珍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