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我国完成北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阶段性监测

来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4日 阅读: 字体:【】 【

    从“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学术研讨会”上获悉,我国10个工程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已经完成。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已有9年,开始进入成果巩固阶段。工程效益是项目决策与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效果,对北方地区生态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了科学、全面、系统地总结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国家林业局决策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课题。

    该课题依据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布局、气候生态类型区特征和研究区典型代表性,选择了西部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土石山地区、北部草原区等四个生态类型区的10个工程县作为效益监测与评价的基地,全面展开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工作。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和北京林业大学承担的这项课题,依据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布局、气候生态类型区特征和研究区典型代表性,选择了西部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土石山地区、北部草原区等四个生态类型区的10个工程县作为效益监测与评价的基地。在重点监测县及所在省区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面展开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工作。

    据介绍,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了青海大通县、宁夏盐池县、新疆奇台县、辽宁彰武县、陕西吴旗和安塞县、甘肃安定区、山西中阳县、内蒙卓资县、河北涉县等10个工程县的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工作,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一系列监测数据。

    课题组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在生态效益监测中,分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土石山区、北部草原区,进行。监测项目包括:区域内的风沙日数和沙尘暴的动态变化;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机械组成等理化性质的变化;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条件下的防风固沙作用,输沙量的变化、小气候效应、林草生物量及地表结皮变化;区域沙化面积及沙丘类型的动态变化。

    课题组利用1999年和2007年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整个县域的土地利用及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重点监测不同类型退耕还林地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机械组成等理化性质的变化。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条件下的林草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渗透性变化及其水土保持效果、林草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变化进行监测。还对封禁措施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并以县域为单元进行生态效益核算。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监测内容,主要是工程实施前后退耕农户年度家庭经济收入变化。而社会效益监测则包括工程实施前后退耕农户年度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化、文化消费支出的变化、就医和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的变化等。还包括工程区域性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以及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