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三北工程与时代同步——三北工程30年回眸
1978年11月25日,是新中国林业发展史上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批准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此,三北工程正式拉开了气势磅礴的发展序幕。
从那时起,三北工程就像一只报晓的雄鸡,给中国林业带来了新希望,迄今已走过了30年的风雨路程。
30年,三北工程在实践中探索,在开拓中创新,展示了新中国林业建设异彩纷呈的壮丽画面,在全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美,成为中国林业建设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林业发展也因之更加引人注目。
回顾三北工程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条中国林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翻开新中国的历史,1978年以来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雄壮号角,走上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北工程应运而生,这无疑是中国林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它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从1978年到2050年,历时73年,造林3508.3万公顷。这是一项历时半个多世纪实施的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是“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三北工程一上马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中央领导挂帅指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工程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项事业兴旺发达、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
三北工程的启动实施,开创了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它就像一个充满生机的孵化器,衍生了许多如长防林、沿海防护林、珠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拓展了我国林业发展的空间,走出了一条以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林业发展道路。
在尚不发达的我国实施这么宏大的生态工程,困难可想而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指导方针,调动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林业建设领域,弥补了投入不足问题。
没有生态、社会效益的林业,是作用有限的林业;没有经济效益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希望的林业。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指导思想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较好地解决了兴林与富民的关系。
30年,三北工程的伟大实践,是中国林业发展理念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林业发展的思想得到解放并带动林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三北工程的伟大实践,为确立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推动我国林业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道路。
回顾三北工程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清晰地体会到,这是一条中国林业发展的探索之路
一项事业、一项工程的诞生和存在,必有其自身的使命和责任,而一项工程的成功和发展,必有其自身的能动和机制。
三北工程诞生前,林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迫切需要建立崭新的符合林业发展特点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群众投工投劳的投入机制。实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切实把工程建设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肩上,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保存一片、群众受益一片。体现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林业新技术合理组装配套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等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北工程走上了依托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
机制的创新为三北工程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行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造林模式,既解决了林分“太纯”、“乔木当家”等问题,又拓展了建设思路,丰富了建设内容,完善了建设功能,增强了建设活力。
从造、封、飞到封、飞、造一字转换,三北工程造林方式更加符合自然规律。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兴办绿化点,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工程建设有了动力支持。
实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绿色银行”有了真正意义的“提款机”。工程建设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与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使拥有土地的农民与具有战略观念的投资者互利互惠,联手共赢。工程建设呈现多元化。
实行“四荒”拍卖、林木流转拍卖等改革措施,使土地与利益联系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
“一种好的方法,一个对路的实招,下活了一盘棋,开辟了一条路。”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当人和地有了一种明晰的利益关系,大漠戈壁、荒山野岭长出了新绿。
30年,三北工程是一个不断总结和运用经验的历史过程,是造林机制和造林模式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探索的过程,走出了一条符合林业自身特点和自然规律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建设、更新、改造、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科学发展。
回顾三北工程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欣慰地感受到,这是一条中国林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30年,三北工程真实记录着中国林业改革与发展前进的步伐,充分展示着时代发展的画卷。
三北工程为中国林业发展的理念进行了不断创新,为中国林业的发展机制、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中国生态建设竖立了一面旗帜,提供了经验,趟出了路子,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
30年,三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植树750亿株。20%的沙化土地、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60%的农田得到有效庇护。保护农田1756万公顷,年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年产干鲜果品2000多万吨。
——2446.9万公顷的造林面积,相当于营造了3个绿色大兴安岭;
——750亿株林木,按2米株距计算,相当于绕地球3750圈;
——750亿株林木,每株整地和造林按0.2立方米土方量计算,相当于建设75座万里长城;
——660多万公顷水土保持林,每公顷按涵养水源1500立方米计算,相当于两座小浪底水库的蓄水量。
三北工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设初期实行“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让一批普通的百姓在林业发展的舞台上展示着才华,他们用实践创造了历史,为未来林业发展留下了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中国林业发展史。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牛玉琴、石光银、王有德等林业英雄。培植了内蒙古赤峰、陕西榆林、山西临汾、新疆和田和黑龙江拜泉等一批孜孜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先进典型,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窗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模范,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三北人在与恶劣的生态环境长期奋战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三北精神。“三北精神”不仅体现在三北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也体现在三北人民的创造生活和精神世界里,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和升华。
30年,三北工程在这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不断适应、探索、创新,度过了最值得记忆的岁月,也镌刻下令人瞩目的成功事业,创造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丰功伟绩。实践证明,只有服务大局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事业兴旺,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
回顾三北工程所走过的历程,我们高兴地看到,这是一条中国林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回顾三北工程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展望与时代同步的三北工程,依然保持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没有三北地区生态状况的改变,就没有全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中国四大沙地和八大沙漠均分布在三北,沙化、荒漠化土地占80%以上,这里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曾用4.8亿亩森林哺育了黄河人类文明,而如今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10多亿吨,这里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三北地区经济尚不发达,生态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是全国生态治理最为紧迫的地区;三北地区的生态建设,不仅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加快治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三北地区尚有60多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荒漠化土地,是全国林业发展空间最大地区,治理的任务最为繁重。
6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治理的任务最为繁重。
3500多万公顷农田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农田防护林建设、完善、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繁重。
现实告诉我们,加快林业发展的重点在三北、难点在三北、潜力在三北、希望在三北。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符合三北地区各族人民的利益,而且也将惠及全国其他地区居民乃至全人类。
统筹沙区、水土流失区和平原农区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生态屏障。奏响了三北工程发展的新乐章。
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建设沙区生态修复防线、治理防线、保护防线,做到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实现沙区全面发展。
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核心,合理配置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资源资本消耗结构,蓄水保土、兴林富民。实现黄土高原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设、更新、改造相统一,提高林分质量,增强防护功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平原农区林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三北工程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国林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作者为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