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生态立市打造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爱文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03日 阅读: 字体:【】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农林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对加快推进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国有重点林区伊春市,必须把林业在陆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好,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精神,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争作更大的贡献。

    建设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历史和人民赋予林区的重任

    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天然氧吧”等美誉,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对保持水土、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国家和东北亚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功能。同时,小兴安岭又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东北、华北平原气候,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2006年,国家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时,依据生态的脆弱性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将大小兴安岭林区区划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和限制开发地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谋划全省四大经济板块时,又将大小兴安岭林区确定为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今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伊春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伊春在发挥森林独特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伊春集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经济转型两大试点于一身,引领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建设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伊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全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挥森林独特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恢复区域内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迫切要求;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最佳路径选择,必须站在全国、全省大局和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毫不动摇地高举“生态立市”的旗帜,认真谋划和加快建设好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做到敢于探索,勤于创新,勇争潮头。

    建设生态功能区的当务之急是抓紧恢复生态环境,不断增强生态的保护功能

    生态功能区的首要任务是向国家、向社会、向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贡献绿色GDP。在如今资源遭到重创,森林难以为继的小兴安岭,迫在眉睫的任务仍然是贯彻执行2003年以来伊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严管资源的方针,并不断深化相关措施的落实。

    全面停止主伐。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伊春全管局范围内停止森林主伐,使每年的林木净增长量从现在的500万立方米增加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森林、湿地、江河源头、重点水域和矿山开采区的生态得到全面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布局合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明显提升,使小兴安岭林区生态面貌基本恢复到开发前状态。

    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通过引进推广先进技术,调整更新方式和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加快森林抚育和森林经营。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三年实现植树造林超百万亩。

    启动生态移民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对林场所实施撤并整合,近期要将现有的218个林场所调整到162个,建立中心林场所43个,在重点火险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立生态无人区,促进森林自我修复。

    扩大延伸天保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补助范围,提高天保工程资金补助标准,增加森林管护事业费和公益林造林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申请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森工林区。切实搞好森林的分类经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扩大红松等珍贵树种保护范围,深入持久地开展保护红松行动,保护好水曲柳、核桃楸、山槐等珍贵树种,为恢复小兴安岭原貌提供有利条件。

    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等生态功能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做好现有自然保护区晋档升级工作。对现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整合,改变孤岛化状态,提升保护功能。加快江河治理、湿地恢复、土地整理复垦等工程建设,使小兴安岭典型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要求,在巩固现有8万公顷试点面积的基础上,明年扩大到30万公顷,以促进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加快恢复。

    建设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要把释放生态的经济功能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

    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要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构筑与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形成小兴安岭地区生态主导型经济。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以“中国森林之都——伊春”为整体形象,以“森林避暑养生度假”为主打产品,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打造国家级和世界级旅游精品,加速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

    加快发展绿色能源业。发挥小兴安岭丰富的风力、水力资源优势,推进风电项目和水库、水电梯次开发等水电项目建设,到2015年风电、水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00万千瓦、15.6万千瓦。加快开发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做好太阳能光伏产品加工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倡导节能、高效的先进生产工艺,支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工业企业清洁发展。

    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业。依托小兴安岭丰富的林下资源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以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为主的森林生态食品业,以水稻、大豆为主的有机绿色食品业,以奶牛、生猪、獭兔、狐为主的生态养殖业,以黄芪、刺五加、五味子为主的生态药业。抓好食品加工、肉制品深加工、山珍果酒饮品厂建设和制药等项目建设,打造“小兴安岭大森林”和“林都北药”品牌,实现特色种养及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

    科学有序发展矿产资源及精深加工业。坚持“科学勘查、系统规划、集约开发、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的原则,完善整体规划、区域规划和重大项目规划,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重点开发铁、铅、锌、钼等矿产资源。大力培育和引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大型企业集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和综合利用水平。

    巩固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全面整合木材加工业企业,逐步关停以拼资源换发展的企业。依托朗乡板业集团、双丰家具集团、侨艺集团等企业,打造伊春“木字号”国内知名品牌。在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的同时,抓住黑龙江省建设沿边开放带的机遇,依托嘉荫口岸优势,全力推进以对俄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农业种植、过境旅游、劳务输出等领域为重点的经贸合作,促进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作者系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伊春林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