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绿色是他们的最高荣誉——记来自陕西定边的“三个半”三北工程突出贡献者
11月19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了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200名突出贡献者中,来自陕西省定边县就占了“三个半”,他们是:治沙英雄石光银、治沙标兵杜芳秀和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王志兰,加上从定边县嫁出去的治沙女英雄牛玉琴。
虽然各自的“领地”相隔不远,但几个人平时难得一聚,同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更是头一次。在宾馆吃完晚饭后,4个定边老乡仍然激动不已,不约而同地聚到老石的房间“谝一谝”,从家长里短到治沙的苦辣酸甜,从种啥树到发展什么产业,从交流经验到谈发展设想,话题离不开“治沙”、“种树”。
这一夜,老石房间里的灯亮到很晚,温暖的灯光如同毛乌素沙地上铺展的绿色希望。
■一个沙窝窝一首歌
石光银拿出一部相机,请记者帮他拍个照,“这相机过去都是战军用”。石战军是石光银的儿子,今年3月12日,在从宁夏银川赶回定边参加义务植树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年仅34岁。战军是个好人,忠厚、能干,在治沙和致富上比老石还有办法。这是几个老乡对石战军的共同印象。老石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说:“战军没了,我还在,治沙还要继续干下去。”
治沙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杜芳秀,一个听起来柔弱的名字却属于一个铮铮男儿。在承包荒山以前,杜芳秀是个成功的商人,在北京做生意。1999年,响应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号召,为了家乡还在受穷的兄弟姐妹,杜芳秀毅然返乡,投身绿化荒山,曾经差点把命搭在造林上。一年春节,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誓将秃岭变绿洲,定叫荒山成绿海;横批为:痴心不改。
王志兰真的曾经种树种成了“疯婆姨”。2003年,由于造林资金短缺,王志兰一家人陷入了生活困境。“我当时想,要不是我这样种树,凭着丈夫的好手艺,我们一家人生活就不会那么困难,苦得都交不出娃娃的学费。”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王志兰的精神彻底崩溃,“疯得连娃娃看到我都害怕”。最后,在医院治疗了40多天才恢复了正常。王志兰笑着说,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很好笑。说这话的时候,眼泪湿润了王志兰的眼眶,丈夫郭荣一直在旁边笑吟吟地看着妻子。
拥有全国治沙女英雄等多项荣誉光环的牛玉琴,仍然和一个普通的陕北农妇没有什么不同。榆林人说:“就是这婆姨,愣是用泪水和汗水把沙漠里的树浇活了!”中年丧夫、独自赡养神智不清的婆婆、在沙窝窝里像个男人一样干活儿……牛玉琴的故事和精神在茫茫沙海传唱,激励着王志兰等新一代治沙人。可即便每个沙窝窝都有一首歌,也唱不完治沙者的喜乐忧愁。
■绿色是他们的最高荣誉
治沙的人“受的是骡马的罪,吃的是猪狗的粮”,与沙斗、与地斗,为了夺回生存空间,每个治沙治荒的人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这么苦、这么累,到底值不值得?
“咋不值?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荣誉。而且,没有党的好政策,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牛玉琴说。
这些定边的治沙人曾获过多少荣誉,连他们自己也数不清了。“每一次得奖都是一次激励,我们的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身上就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
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仅仅来自于这些奖励,更来自沙地上的一片葱茏,绿色才是他们的最高荣誉。
对于石光银来说,十里沙的子孙后代不用再吃风沙的苦头了。治沙再难,值。
杜芳秀说,看着荒山变绿,乡亲们不再过着苦哈哈的日子,就算种树把命搭上了都值。
王志兰和丈夫郭荣至今还记得,自家山林结出的第一个水蜜桃的味道:没有比那再甜的了。
■三股劲想拧成一根绳儿
石光银和牛玉琴算是同一代治沙者,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绿荫,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杜芳秀和王志兰则算是新一代治沙人,他们更有文化,在治沙上走的弯路更少,科技、产业、市场,唱响治沙三重奏。
“我看,咱们定边的3家合起劲儿一块儿干事业。”石光银说。
“对!”杜芳秀和王志兰异口同声地响应。几个人开始勾勒合力办厂的蓝图。
“石叔,我们做过了市场调研,发展养殖业、办肉加工厂是个特别好的项目。”王志兰结合自己的发展经验说,“比如养兔,见效益可快,一窝接一窝,乐得我都合不上嘴。注册了‘荣兰’商标后,卖得可好了。”
杜芳秀说:“咱们三个就合伙儿发展农林产品深加工项目,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几个人越说越来劲儿,甚至讨论起公司的名称。杜芳秀建议从3个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叫银秀兰毛乌素荒沙治理农林合作社或有限责任公司,“反正名字里不能少了毛乌素、合作社和一个‘林’字儿”。
已是深夜,几个人仍然谈性未尽。此时,奖杯和证书已经被收进了行李箱,对于未来的设想更让他们心潮澎湃。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