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生态花园一抹绿 产业特色一支竹
翠竹环抱中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稍康村,如今做起了绿色产业文章,竹子由过去的“大布景”变成了如今的“摇钱树”,从竹梢到竹笋再到竹片,稍康人凭着“一支竹子”走出了妙西,走出了湖州,走向了世界。“这几年,我们全力打造‘生态妙西’,探索实践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新路子。”镇负责人为我们描述了该镇追求“生态出效益”的发展之路,稍康村的“竹字头”产业正是妙西这座“生态花园”中一抹极富经济价值的绿色。
竹梢经济:祖传绝活走向产业化
今年稍康村又新建了2条林间生产道路,使得当地竹梢经济的“出山”又多了通道。全村竹林面积有3100多亩,虽然并非妙西的第一大竹村,但全村365户村民的农林产业收入中70%以上来自“一支竹”。把竹梢加工成生产扫帚用的竹丝,这可是稍康人的“祖传绝活”。
“以前割下来的梢头是当柴烧的,挺可惜的,后来我们就把梢头加工成竹丝,卖给北方做扫帚的商贩。”村委会主任朱永顺告诉记者,稍康村发展竹梢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初仅仅是为了变废为宝。随着近几年的产业发展,“竹梢加工去稍康”的说法传遍了妙西乃至整个吴兴区,稍康村也成了吴兴区最大的竹梢加工集散中心。目前,妙西全镇以及埭溪镇部分的竹梢都在稍康加工成竹丝后,销往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东北地区。
全村400多名劳动力中有300多人从事竹梢加工,稍康村在壮大产业权威队伍的同时,更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每年6月开始我们就开工了,要忙7个多月呢。”村里的竹梢加工大户徐学琴告诉记者,她的加工点雇佣了村里10多个村民,其中有不少是60多岁的弱劳力。去年,稍康村竹梢加工产值达到240多万元,加工大户最高的产值超过50万元,一些打工村民在加工点打半年散工就能拿到1万多元的工钱。
竹笋罐装:“妙西生态”远涉重洋
告别竹笋销售“不分大小一锅端”的年代,稍康的竹笋有的放矢地走向了海外市场。2005年,村党支部书记张晓春与几个村民自筹资金60多万元办起了竹笋加工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竹笋产销专业合作社,竹笋经粗加工后装罐,再由宁波的几家外贸公司深加工后出口日本等海外市场。去年,合作社罐装竹笋达2万罐,产值达130多万元。
“虽然合作社目前的产值不大,但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使得稍康人在追求生态效益时学会了如何跑市场。”张晓春告诉记者,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当地很多村民把笋不分大小,全部卖到余杭、德清等地,由于数量多使得竹笋卖不出好价钱。原来国内市场偏爱个头大的笋,小笋只会把国内的收购价拉下来,而小笋在国外却很吃香。
看到商机的张晓春萌发了“创立合作社、带领村民齐致富”的想法,合作社成立后就把全村的春笋先“大小通吃”地收购,再按个头分类,大笋主攻国内,小笋远征国外。
“现在我们的笋出国了,大家觉得更有奔头了!”村民马长春谈到合作社时非常激动,他告诉记者,在加工旺季时,合作社的生产基地里就会有近100名村民一起劳作,场面十分壮观……
竹子加工:萌生山民新的希望
“原来竹席厂每天需要在我这里拉3车毛竹,现在只需要拉一车竹片。今年10月底,新一轮的加工生产马上就要开始了。”村里第一家竹席制品加工作坊的负责人朱新华望着自己心爱的4台竹片加工机笑逐颜开,他的加工作坊目前正在为安吉的一家大型竹席加工厂提供竹片货源,而老朱也成了村里第一个变着花样卖竹子的人。
去年,在女儿和女婿的支持下,老朱鼓起勇气花了一大笔钱买了加工机器,办起了这家加工作坊。“以前我们这里的毛竹直接卖给竹制品厂,卖不了几个钱。”老朱想到当初办作坊时的犹豫,不好意思地笑了,“女儿和女婿都是大学毕业,他们的创业精神感染了我,那我就和他们一起再创一次业,竹片加工既高效又环保,有搞头。”
从去年10月末到今年6月初,老朱的作坊处于加工旺季,每天至少要把3500多公斤的毛竹加工成“苗条”的竹片,比“大块头”的毛竹更值钱了,仅仅半年多的时间老朱就赚了6万多元。
新兴产业的推广需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老朱的成功试水更加激发了稍康人创新业的热情,一些村民已经在筹划合伙加入村里竹片加工行业的队伍,一份新的产业正在稍康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