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科研为油茶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一粟 张虹雨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0日 阅读: 字体:【】 【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油茶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丰产栽培和精深加工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当前油茶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良种选育与推广成效显著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工作者集中力量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种质资源清查与收集工作,已初步查清了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攸县油茶等可供食用的20多个主要油茶物种,整理了普通油茶地方品种160多个,筛选出了岑溪软枝油茶等第一代优良农家品种,并就地进行推广。经过多年积累,建成油茶种质资源库,保存了大量育种材料。比较完整的有金华木本油料育种基地、江西分宜长埠林场育种基地、江西林科院油茶种质保存基地、浙江富阳油茶物种保存基地和福建福安油茶良种保存基地等。

  在良种选育方面,“六五”、“七五”期间,在国家支持下,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牵头组织全国油茶协作组,联合开展油茶二代育种国家攻关计划,选出了亚林4、亚林9等无性系新品种19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湖南、贵州、湖北等地也分别选出了适用于当地发展的优良无性系。这些无性系品种纯化,增产潜力大,现已在江西、湖南、浙江、安徽、贵州等省大面积推广,示范林产油量每亩可达到30公斤~50公斤。

  在扩繁技术方面,油茶芽苗砧技术、采穗圃建立及高产良种穗条生产技术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带动了油茶培育方式的变革,解决了油茶长期以来无法实现无性系良种化的难题,使油茶品种规模化扩繁和优质苗木快速培育成为可能。以这些技术为基础,建成了国内一批油茶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基本解决了我国油茶良种苗木的生产需求。

  栽培技术逐步完善

  通过攻关研究和国家低改工程,确定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模式低改”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指导思想。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油茶丰产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高产、早实、丰产无性系丰产栽培示范园。研发成功油茶有机栽培技术,掌握了油茶产地环境控制技术,并在浙江省建德市建成首个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油茶栽培基地。品质控制栽培技术取得初步成功。

  引进技术促进产品增值,综合效益提升

  近几年,油茶加工水平提高很快,食用植物油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在茶油加工中得到应用,油茶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精深加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涌现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产品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知名度也进一步提高,油茶产业有了新出路。如江西青龙集团、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湖南金浩油脂有限公司、浙江山神山茶油有限公司等,许多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少数达到3000吨~5000吨。

  油料精炼技术的大量应用促进了茶油品质提升,使得产品精品化,提高了茶油附加值、消费层次和消费面。全国具有精炼能力的茶油工厂现有200多家,年生产能力超出目前的原料供应能力4倍~5倍。通过出台新标准如《油茶籽油》,强制加工工艺标识,企业产品加工质量进一步得到规范。有机油茶研发取得初步成功并小面积推广,进一步提升了茶油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