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竹藤新闻>详细内容

竹藤新闻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民举办竹藤编织技术培训班

来源:培训处 作者:姚欣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08日 阅读: 字体:【】 【

















    由国际竹藤网络中心主办,贵州省林业厅协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办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民竹工艺编织技能培训班”于2008年8月24-25日在贵州黔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荔波县成功举办。来自保护区内3个乡5个村的布依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民共计24人参加了培训。这期培训班是应贵州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的请求特别为茂兰保护区农民安排的竹编技能培训班。该保护区位于黔南,森林覆盖率高达87.3%,2007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区内总人口为70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8%,区内村民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2.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6.4%。当地盛产适用于竹编的竹子,由于多种原因,该地竹编产品主要是竹席,其年人均收入仅300元。竹编培训班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培训班骋请了“中国竹编大师”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云华先生作专题讲座。陈大师用朴实的语言,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深入浅出的讲授方法,作了为期两天的系列讲座,采用讲课、座谈、答疑等灵活方式,还辅以现场进行原材料选择、材料整理、工艺编制,寓动于静、寓教于乐,深受基层农民的欢迎,真可谓是“传经送宝”、“眼界大开”。陈大师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介绍了国内目前使用的编织工具,还无私地将自己发明的一系列简单实用的工具制作方法传授给大家,为村民解决了缺乏专门工具,而无法编织出竹编工艺品的问题。他还向村民学员介绍了当今最新的竹产品的信息,讲解竹子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培训班上,注意了培养学员动手操作的能力,让村民尽量掌握竹编工艺的基本要领和技术。大家自始至终学习热情很高,地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群众对科技的需求和渴望。村民们每一堂课就早早的来到会议等候老师,休息的时间到了也不愿意会议室,手上拿着自己编织的半成品,缠着大师指导,甚至休息时间也要找大师指点。特别令人难忘的是25日已经培训到晚上11点了,学员们还迟迟不愿离开。当地保护区管理局的同志纷纷反映,从来没有见个这些村民这么自觉认真去学习过。

    8月24日晚上,村民们主动与李蓝处长、林业厅刘浪处长、陈大师和保护区同志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了解学员的心声,详细询问了学员们及所在社区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参加培训的洞塘乡板寨村瑶寨组韦家能(瑶族)说:“很高兴参加培训,老师的课我都能懂,如果我能有机会去学习,我能学出来,回来能带动大家一起干,我们竹子很多,我们想将它们开发出来,制作更多产品。”洞塘乡板寨村姚志波(布依族)说:“感谢领导给我们这个学习机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的竹子资源保护很好,但我们不会利用,只会编凉席,我们不知道竹子背后有这么多文章,我们受益很深。”洞塘乡尧所村腾红军(汉族)说:“没有技术就会永远受穷。过去我们认为竹子没有用,烧火都不行。培训班让我们学习竹编技术,我们一定将竹编技术学到手,带动大家发家致富。”洞塘乡板寨村龙成芬(布依族 女)说:“过去我们妇女农闲时在家里无事可做,我们有时间,也有力气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参加了培训班我们学好竹编技术后,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等等。村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表示要动员更多的村民参加这样的培训班,还希望培训的时间长点,今后能多举办几次,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

    这次培训班改变当地村民“竹子无大用,编凉席买不出去,烧火也不行”的传统观念发挥了积极作用, 原来遍地是“绿宝”,对靠山致富充满了希望。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激起了村民学习的欲望,促成其从“要我学习”转变成“我要学习”,激起了村民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编织未来的信心。

    我中心连续三年为贵州省举办了“竹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技术”培训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基层林业者的认可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