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竹子变竹编 出山赚大钱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陆波岸 韦有和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02日 阅读: 字体:【】 【

 

竹子变竹编 出山赚大钱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龙林村龙琴屯竹编产业悄然兴起
 

    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龙林村龙琴屯祖祖辈辈的梦想今天终于成为现实——生长在当地大山深处的竹子,依靠编织产业把山门大锁打开,一批批竹编产品被源源不断地送出大山,换回大把的钞票。

    8月21日,龙林村党支部书记蓝必良告诉记者,在最近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已经将4批竹编产品送出山门,“捞”回了7800多元的收入。

竹子身价涨了6倍

    竹编产业给龙琴屯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效益是迅速提升竹子的身价。

    “以前,我们的竹子是一根一根地卖,最多也就是2元/根。”蓝必良说,竹编产业兴起之后,他们用山上种植竹子编织竹编,一根竹子可以有15元的收入,扣除运费,还可以赚12元——竹子的身价涨了6倍。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龙琴屯是马山县典型的大石山区村屯,四面环山,山上树木繁茂,有名的花,没名的草,郁郁葱葱,把这个夏末的大山点缀得格外苍翠惬意。这层层绿意中,竹影婆娑,给山林平添了几分动感和诗意。不少依山而建的村民住房,房前屋后都是一片片茂密的竹林。蓝必良的屋后,一片竹林掩映,不少新笋刚刚冒出地面,给主人带来新收获的希望。

    72岁的村民蓝善新正在竹编产品堆里,精心捆扎着编织好的竹编产品,准备销到山外去。“龙琴屯有种竹子的传统,龙林村竹子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没法将这些竹子变成钱。”他说,这些竹子过去唯一的用处就是编织家用的农具,老了就砍下来当柴火烧。

    现在,蓝善新和乡亲们看到了长期以来锁在大山里的竹子的“钱途”。他们把竹子砍下来,剖成竹篾,编织成一定规格的长方形竹编产品,然后装车拉到南宁,赚取更多的钱。

    “光光编织这些东西,我一个人一个月可以有600元的收入。”蓝善新说,竹子是自家种的,这样的收入对一个七旬山区老人来说,已经算是“高薪”了。

两个月找到“钱途”

    龙琴屯的竹子在这方大山里枯荣更替上百年之后,能闯出山门赚大钱,很大一个因素取决于这里的农民一股钻劲和被大山所封锁而不服输的精神。

    这股劲在蓝必良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个在山里开一家店铺经营小百货的农民,脑子里有一点商业意识。今年5月,他带上“怎么样让山里的竹子卖出更多的钱”的念头,走出山门寻找出路。

    在百色市田阳县,他看到这个芒果之乡装芒果用的箱子基本上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而且需要量很多,很多箱子都得从外地买来。“我们的竹子也可以用来编织这种箱子,卖给他们啊!”在那里,他初步打探了市场,想为山里的竹子开一条新路。

    “那里是要这种箱子,但我怕市场不稳定。”他说,从田阳县回来之后,他又跑到了南宁各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打探竹编箱子的“钱途”。

    功夫不负有心人。费尽心机跑了近两个月之后,蓝必良在南宁找到了满意的市场。“这里的需求比田阳县大,而且运费也没有那么高。”他说。

    回到龙琴屯,他把这一消息告诉乡亲,大家觉得这个项目可以做。于是,他买回7台可以剖竹篾的机子。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一个以农户为单位的“竹子编织品加工场”在这方大山里建立起来了。“这些编织品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工艺,只要按照客商规定的规格来编织就可以。”村民蓝荣国说,一个劳动力编织一天的收入在30元到40元之间,是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的好门路。

打算做成全村大产业

    “现在,龙琴屯已经有30多个农户参与竹编加工。”蓝必良对记者说,龙林村村民几乎户户都种植竹子,这个刚刚开始的项目将带动更多的村民走竹子编织增收之路。

    目前,龙琴屯成立了竹编加工合作社,主要由屯里党员牵头,参与这个项目的村民只要把合格产品送到合作社,积累达到一定量后,由合作社统一往南宁发货。“合作社扣除运费之后,所有的收入都给农民。”蓝必良说,一些农户现在还没有能力买剖竹篾的机子,合作社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服务,“1天的竹篾剖制的量,可以满足一个农户10天的编织”。

    蓝必良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扩大项目规模,发动龙林村村民参与进来,把这个产业做大。“以后,如果龙林村的竹子供不应求,我们还可以到外面买竹子来加工。”蓝必良说,他们还将继续研究新的编织产品和新的销售门路,让这个产业越做越大。“如果有100户村民参与这个项目,正常生产的话,年产值可以达到70万元”。

翠竹变成了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