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锁”起青山忙致富
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城出发,汽车绕过几道山梁,颠颠簸簸近两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五街镇五街村。
像云南山区的众多小山村一样,五街村被层层叠叠的大山和绿色包围着。然而,良好的生态、美丽的景色并未换来村民们的富裕生活。由于交通闭塞,耕地稀少,在2006年以前,五街村村民一直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
罗兴生就是五街村这样一户寻常人家。
2006年,随着楚雄州开始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五街镇对全镇90%以上的林地进行了分山到户。罗兴生也分到了自己的50亩林地,这让他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街镇是南华县野生菌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名贵野生菌松茸,全镇生长松茸的森林面积达到23.2万亩,占全镇林业用地面积的80%。
分到林地,罗兴生的第一个念头是封山育菌。“以前山林不是自己的,大家都上山采菌子,野生菌资源破坏严重。分到山林后,我的第一想法是封山育菌,既能提高野生菌产量,又可以保证野生菌质量。”罗兴生说。
于是,他请村民用竹子、木棍等做了一个大篱笆,将50亩山林圈了起来,并在篱笆的开口处上了一把大铁锁,把自家林子锁了起来。虽然仅这一项罗兴生当年的投入就不下万元,但与获得收益相比,罗兴生认为这点投入并不算什么。
在罗兴生带动下,五街镇分到山林的农民纷纷开始封山育菌,“锁”起山来经营山林。其中咪黑们村全村山林在林改后全部实行了封山育菌。
为了保鲜,野生菌采挖下山,必须当天就要送往县城进行深加工。五街村山高坡陡,距离县城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封山育菌,村民们野生菌的产量增加了,但销路又成了问题。罗兴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第一个在村里办起了野生菌临时收购点,购买了一辆农用车,每天将收购和采挖的野生菌运送到县城销售。
“办临时收购点有几个好处,一是给乡亲提供了方便,二是自己的野生菌不愁销售了,再者,也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罗兴生说。
记者在采访时刚好碰到了前来售卖野生菌的林农刘发旺,他来自比五街村更偏远的八角村。他说,去县城卖一公斤松茸200元左右,在罗兴生这儿卖180元,如果扣除路费等,值了。
通常,罗兴生把白天从林农那儿收购的野生菌,按照等级,存放到冷藏柜里,只等夜幕降临就开车送往县城。为了保证销路,罗兴生与南华宏怡野生菌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供应合同,每天定时将收购的野生菌送到宏怡公司。这在宏怡公司董事长叶子仁看来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林农的野生菌有销路了,公司原料供应也得到了保障。
去年,罗兴生一年采摘、收购野生菌的纯收入达8万元,被南华县政府授予“2007年度农村致富先锋”。
如今,随着前往罗兴生山场考察、观光的人逐渐增多,为了不损害野生菌的生长,罗兴生在山林里距地面20厘米左右的地方架起了木板桥,还在野生松茸生长的地方插上了小红旗,防止被游客踩伤破坏。
“现在大家都把林子当宝贝,不用说砍树,爱护还来不及呢。”罗兴生说。林改,加上善于经营的头脑,让罗兴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通过经营山林致富在五街镇正蔚然成风。
据统计,去年,五街镇全镇年产野生菌690吨,产值600万元,全镇人均野生菌收入达1400元。目前,五街镇绝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都与野生菌有关,野生菌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37%,部分农户高达80%以上。
楚雄州林改办主任刘亚雄说:“以前是,大山里的农民想致富,没出路;林改后,山林交给农民自己打理,只要你有致富想法,就一定能找得到致富的门路。”
分了山林,还要活了思想
罗兴生以及五街村村民之所以能致富,不仅在于他们分得了山林,还在于他们会开动脑筋经营山林。
思想是撬动财富的杠杆。如果林农不能发挥聪明才智,找到一条适宜自己经营发展山林的出路,即使分得再多山林,山林依然是沉睡着的,没有活力的,仍然不能使林农致富。
这也给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山林并不是一分了事,加强技术培训、科技指导,引导林农科学经营山林同样至关重要。
去年,中央电视台曾热播过一个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讲的是农民喜耕田依靠不懈努力,经营耕地,过上富裕生活的故事。林改后,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喜耕山”的故事,看到更多通过经营山林过上幸福生活的林农,让山林成为林农财富的不竭源泉。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