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一笋一竹搭起宁国农民“致富通道”
眼下又到了小竹笋上市的时节。清晨5时,安徽省宁国市仙霞镇盘樟村16组村民雷芳军就扛着锄头来到他家后山的竹园。当天,雷芳军把收获的300多公斤春笋拉到家门口的竹笋市场,然后带着1000多元的卖笋钱喜滋滋地回家了。雷芳军告诉笔者:从出笋到现在,他家已出售8000多公斤笋了,收入4万多元,预计到竹笋落市还有近万元收入,全年仅竹笋收入就可达5万元。竹笋收入占他家全年总收入的80%左右。2005年,宁国市农民仅竹笋一项,收入就达1.2亿元。
近年来,宁国市已形成东部的早笋、中西部毛竹及三条大河沿岸的元竹三大竹业生产基地。其中,仙霞镇和云梯畲族乡大力发展早笋竹生产,近年来,建立基地7万亩,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0%,形成了面向苏浙沪等地的早笋专业市场。为进一步扩大毛竹、小笋竹产业规模,使该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宁国市成立了科技服务专家组,建立了以市林技站为龙头、乡镇林业站为主体、竹业协会、早笋协会为纽带的竹业科技服务网络。去年全市推广增温覆盖技术2000亩,早笋平均亩产达到3000斤,最高4000斤,仅此一项增收600万元。同时,积极推广细叶雷竹、红壳竹等笋用竹新品种,提高了竹笋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大力扶持竹业龙头企业。在林业等有关部门的扶持下,中鼎健宁、青峰集团竹材加工项目竣工投产,使毛竹价格由每百斤16元上涨到26元,仅此一项使全市毛竹种植户增收1800多万元。仙霞镇的花果食品厂和菜蓝子食品公司利用林业周转资金扩大早笋加工出口,稳定了春笋价格,两家企业的产值比去年增长30%。毛竹育林金基价调整后,霞西镇虹龙村罗幸福的竹片加工厂再也不为原料发愁了,他添了两台竹席编织机,请了20多个工人生产竹席,今年要使自己小加工厂的销售额达到100万元。目前,全市竹加工企业达到8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竹加工企业10家,从事竹业加工生产的1万多人,形成了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主体、个体加工为补充的宝塔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