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林业工程也是粮食工程
就像目前全球粮价上涨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一样,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除了做好春种秋收等常规性工作外,还应该跳出粮食生产看粮食安全,把更多的目光盯在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的各种工程上来。
林业工程,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力,一方面在改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推进我国粮食的稳产高产,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北工程:护卫粮食安全的“绿色长城”
说起三北工程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吉林省农安县农民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
农安县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每年7级以上的大风有20次左右。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前,风沙让这个产粮大县的农民损失惨重,一场风沙,辛辛苦苦半年的劳作顷刻间化为乌有。
自从三北工程在科尔沁沙区建起了一道带网片结合的绿色屏障,这里的农民再也不用为风沙担心了,农安县也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县。碱巴拉村村民王丽燕说:“过去一公顷地才打1000公斤粮食,现在可以打到近1万公斤,提高了9倍。我们一家6口光从地里每年的纯收入都有几万元。”
三北防护林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东西长4480公里,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4%,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被称之为我国的“绿色长城”。
在广大农区,三北工程把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基础设施,共营造农田防护林3600多万亩,有3.23亿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占三北地区农田总面积的65%。在林网的保护下,近10年来,东北区、甘肃新疆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粮食平均亩产和总产增长幅度在全国九大农区中均居前三位。
据专家测定,三北工程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些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吉林省在松辽平原营造了420万亩农田防护林,使4000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庇护,根除了“三刮四种”现象,农防林年均增产效益达26.5亿公斤。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的7401万亩耕地有6345万亩得到有效保护,林网化水平达到90%,护田增产效益15%,每年增产粮食23.8亿公斤。新疆农田林网化水平达到80%,4300万亩农田受到保护,农防林使粮食增产16%~29%,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370万吨增加到825万吨。?
退耕还林:粮食生产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安全形势一直不容乐观,退耕还林会不会让耕地更少,粮食产量更低呢?
相信即使是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诚然,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耕地的数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这种细微的减少换来的是粮食的较大幅度增长。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历史最高水平减产282.7亿公斤,其中6个非退耕还林省市减产245.1亿公斤,25个退耕还林省区仅减产37.6亿公斤。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宁夏、新疆等13个工程省(区、市)1999年~2005年累计退耕还林6553万亩,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产141.1亿公斤。内蒙古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四川省凉山州、陕西省延安市、甘肃省定西市和陇南市、宁夏南部山区等退耕还林重点地区也实现了地减粮增。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农林生态组组长秦玉才去年9月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也表示,我国中西部地区近8年来退耕还林1.39亿亩,生态效益明显,直接受益农民超过1亿人,坡耕地的大量退耕还林并没有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他说,从近年全国粮食产量来看,特别是西部退耕还林比较多的省份来看,通过退耕还林,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这些省份粮食总产没有减少,有的还增加了。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近年来实行建设一亩水浇地、退两亩沙化坡耕地、还林还草还牧的生态发展战略。1994年以来退耕了1200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却由6.4亿公斤增加到去年的11.5亿公斤,农民年纯收入从745元增加到1838元。延安市近年来退耕还林490万亩,粮食总产量从正常年份的每年6亿公斤提高到7.5亿公斤,农民年纯收入从1998年的1350元增加到去年的2200多元。
沿海防护林:粮食安全的“防风墙”
印度洋海啸在人们心中的阴霾还没有走远,缅甸的一场风暴灾害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海洋危害的可怕——在这种灾害面前,不仅粮食生产无从保证,就连人的生命都显得那样渺小无助。
我国有1.84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能有效减轻来自海洋的灾害影响,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构筑起了一道稳固的“防风墙”。
据调查,沿海防护林带可减弱风速28%~40%,林带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提高10%左右,林内蒸发量比空旷地减少20%,水稻每亩可减少损失7.5公斤~30公斤,风折率可减少37.3%,提高粮食产量5%~15%。
新中国成立前,广东省沿海是无林少树地区,森林覆盖率仅有3%左右,流沙不断推向内陆,吞噬农田和村庄。经过长期治理改造,过去被风沙埋没的19.5万亩农田得到复耕,97.5万亩沙地变成了农业生产基地,粮食单产不断提高,产量比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前增加3倍~4倍。
记者曾在福建省长乐市采访。以前,长乐农民的耕地一直开垦到海边,风暴一来,携带着沙尘长驱直入,大片良田瞬间被毁。自沿海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民尝到了工程的甜头,主动放弃工程区耕地,配合进行沿海造林。
据1996年福建省第一次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受惠于沿海防护林工程,沿海地区流动沙丘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的72.7万亩减少到1996年的2.84万亩,减少了69.86万亩,沙改田面积由19.4万亩增加到60万亩,许多过去寸草不长的沙荒地,变成了吨粮田、“聚宝盆”。
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工程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农田林网等林业重点工程,不仅对林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粮食的稳产高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业工程也是粮食工程,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