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林改,让林业成了“香饽饽”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龙琳 汪世富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18日 阅读: 字体:【】 【

  “我去年8月加入合作社,那里收购竹笋,价格稳定而且高于市场价,当天卖当天结算给钱,年底再给我们返利、分红。”近日,记者来到安徽省宁国市仙霞镇盘樟村采访,村民袁德不停地向记者数说着加入合作社的好处。他说的“合作社”,指的是“宁国市东部竹笋产销专业合作社”。而组建这样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只是宁国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实施的众多配套改革中的一个。

  为促进林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宁国市制定了《关于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奖励办法》,引导农民建立新型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加工企业独建或与农民合建原料林基地。

  宁国市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脱水笋、蔬菜等为主的加工企业。2007年8月,公司发起成立了宁国市东部竹笋产销专业合作社,首批吸收东部5个乡镇、10个村的860人为社员。合作社与社员签订竹笋购销合同,保证收购,实行优质优价,还按交易总额兑现返利10%给农民。同时,公司以合作社为纽带,在7个村选择3.3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对农民开展培训,统一供肥施药,引进推广新品种,推进竹笋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如今,3.3万亩基地中已有1000亩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合作社经理文家奎告诉记者:“有了合作社,农户卖笋不再难,加工企业也有了优质稳定的货源,实现了林农和企业双赢。”

  目前,宁国市类似这样的林业经济组织已有100多个,经营面积20多万亩,促进了林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经营。

  宁国市山多田少,全市林地面积285万亩,农民人均9亩林地、8分耕地。2006年3月该市启动林改后,全市抽调了1100多名懂法律、懂技术、有经验的干部进驻乡村,与数千名村民代表、乡村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逐山逐块勘界登记。截至目前,该市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共落实2080个村民组的251万亩山场的林业勘界、林权证打印发放工作,发放林权证12万本,占全市应发证山场面积的95.1%。

  与此同时,该市进行了林权登记管理、林权抵押贷款、林权流转、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林业行政服务中心等一系列配套改革,促进了林改的顺利进行。

  “2006年我贷了380万元,去年又贷了100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建基地。”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詹氏天然食品公司总经理詹权胜告诉记者。詹氏公司过去只加工山核桃等林产品,由于受到资金限制,生产规模不大。实行林权抵押贷款后,公司踊跃贷款,建原料基地、盖新厂房、开发延伸产品和其他系列产品。现公司建生产基地8000亩,年加工量1500吨,年产值达1.2亿元,企业生产蒸蒸日上。

  2006年6月,宁国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林权抵押贷款,林业和金融部门从林农申请、管理、评估、登记、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等方面做了明确分工。林业部门负责林权证的发放,对抵押物进行评估、抵押登记及协助转让过户、拍卖等。金融部门负责抵押贷款的资金筹集,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和项目可行性进行调查;负责借款的发放和管理等。现在,宁国市共有林业企业438家,其中千万元企业16家、亿元企业3家,形成了森林食品、人造板和竹材等加工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林改之后,宁国林业发展势头强劲,林业成为社会的“香饽饽”。与林改前的2006年相比,全市森林蓄积量增长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65.4%提高到74.2%,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向林业集聚。目前,宁国市又在积极筹划组建林业融资担保中心和森林收储经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