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无锡老竹匠钟情制作被人淡忘的老竹器

来源:江南晚报 作者:巫晓凌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02日 阅读: 字体:【】 【

  竹篮、淘米箕、饭罩等老竹器如今几乎已被人遗忘。而年过半百的刘云南至今还守着巴掌大的竹器店,在他店里仍能见到那些老竹器的踪影。

  见到刘师傅时,他正在制作蒸笼底座。店内堆放了许多原竹和竹制品。老刘说,他父亲14岁时就在北塘区江阴巷开竹器店,自己7岁时就跟着父亲学手艺,从此继承父业直到现在。“长大后,我到北塘蒸笼厂工作,在厂里除了做蒸笼就是做各种竹制生活用品。那时无锡蒸笼在苏锡常一带赫赫有名,厂里一年光蒸笼产量就达两万多只。”谈起当年无锡蒸笼的光辉历史,老刘脸上现出笑容,“无锡蒸笼最大的特点就是精致、耐用,所以很受欢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蒸笼厂关闭后,为不让地产蒸笼消失,老刘开起了竹器店,如今生意好时他一天能卖出几十只大蒸笼。与外地人的竹器店不同,老刘做的蒸笼框要用上三层松木板,底部席草要用两层。老刘称,松木板要用江西产的,席草得用安徽的,无锡地产蒸笼做工扎实,用两三年都不松散不起毛刺。

  老刘还擅长做其它日用竹制品。他举起一只竹篮说,“限塑令”发布后,他的竹篮又有人关注了。无锡传统的竹篮大多是“实方眼”篮子,这种篮子要用代竹做,须自己劈好竹条,手工编制。老刘又拿出另一种罕见的箍篮:“无锡传统的箍篮为六角箍篮,以前无锡人家中办婚事时总要备一个。”他说,现在每年还有两三个客户来订购此篮。至于淘米箕和饭罩这些难得一见的竹器,老刘说,他现在还在做,但由于买的人很少,每年的销量只有个位数。“竹制淘米箕耐用又环保,淘出的米更干净。”

  现在,老刘的无锡竹器在锡城已小有名气,“锡绣工作室”和锡剧团还向他订购绷箍和竹道具。“原来南长街和江阴巷上,满街都是无锡人开的竹器店,如今这些店都没了,做这一行每天得干十来个小时,手上磨得全是老茧。”直到现在老刘都没收到一个徒弟,但他说,因为对无锡竹器有深厚感情,不管经营有多苦他都会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