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用智慧的力量为林业灾后重建导航
用智慧的力量为林业灾后重建导航
——中国林学会“5.12”特大地震及冰雪灾害林业灾后重建专家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绿色时报6月6日报道 编者按: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今年我国接连遭受特大自然灾害,林业损失惨重。5月30日,中国林学会在京召开“5.12”特大地震及冰雪灾害林业灾后重建专家座谈会,邀请20名多学科专家,为林业灾后重建献计献策。今天,本报摘要刊发专家的发言。
今天刊发的文字,由本报记者根据专家发言整理。
林业重建要纳入国家规划
唐守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资信所研究员):
林业灾后重建,要纳入国家大的重建工程当中。
雪灾之后,我们去调查林业受灾情况,很多地方反映,林业被边缘化了,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林业都没享受到。林区比农村更边远,灾损严重。地震之后,许多情况我们不知道。
林业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林业重建纳入国家救灾总的盘子,成为整个重建的一部分,林业重建才有基础,不能因为体制的原因,把林业和社会割裂开。
林业在救灾当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地震造成大面积的滑坡和山体崩塌,流失的水土最后都到三峡库区去了。谈林业,不能仅仅看成是某个地方少了一点树,过几年重栽没有大关系,它直接影响了长江泥沙含量的问题。
林业灾后重建,要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整个生态环境当中来考虑,要把林业问题放在国家层面考虑,不仅仅是林业自身的问题。
灾后评估,不仅是森林资源受损多少,还要评估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重建规划必须要做细,科技的力量要参与进来。
生态恢复重建要有单独工程
盛炜彤(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
地震灾后重建,国家大的规划,林业要放进去,要纳入国家层面。灾害评估要派出综合专家组,评估要从国计民生层面,除了说损失了多少钱和资源,还要有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估,要让全社会了解林业恢复重建的难度。
冰雪灾害后,国家准备启动单独的林业恢复与重建工程。地震之后,生态恢复与重建,也要单独启动国家级工程。
龙门山断裂带并不适宜人居住,应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生态移民,搞生态建设。
林业恢复重建的时候要考虑,现有的森林个别地方质量不高,如果恢复的森林质量还是低,钱就白花了。乡土珍贵树种,要借生态重建的机会高度重视。在湖南,木荷就是值得推广的好树种。森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也要写进灾后重建规划。林区恢复重建要增加经济活力,改变长期处于落后地位。
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回到以前的状态,要比过去建得更好,森林质量更高,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划定功能区适度发展
钟祥浩(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地震造成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伤痕累累。生态遭受了严重破坏,原来的森林都没了。
林业灾后重建规划,首先要做好评估。灾后评估要尽快组织,要想办法进去。林业灾害评估,不仅要评估森林破坏的面积,还要评估森林减灾的作用开展生态评估。
地震造成数量众多的滑坡、崩塌,为暴雨后发生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对迟滞浅层滑坡来说,森林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是多大,又是如何起的作用?都要搞清楚。
林业灾后重建要有大的思路,不能就林业论林业。重建应该站在有利于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人居环境优化,有利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高度。
这个地区兼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地位的重要性,要做功能分区,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分别制订发展规划。龙门山区特别是11个重灾县,应该建成生态旅游的产业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
树木隔断减轻了灾害链
高建国(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林业灾害评估,光评估直接损失是不够的,还要评估林业在地震中的减灾作用。
在自然灾害面前,光工程减灾远远不够,要实施生态减灾。一座水库,寿命只有50年,光重视硬工程,不重视软保障。林业看起来是软的,工程看起来是硬的,但缺哪条腿都不行。
震区环境极其复杂,是灾中灾、灾后灾、灾灾相连,森林在这次地震中起了很好的减灾作用。如果这次地震发生的地区根本没有森丛,那么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可能大幅上升。
地震往往会带来滑坡、崩塌、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一条灾害链。树木隔断、减轻了灾害链。唐家山附近全是树木,如果没有树木,堰塞湖水位上升就不是1.6米、1.8米,可能是3米,人撤退都来不及。
一个滑坡体,面上都是树。这些树木会吸收降雨,大量树根会阻扰滑坡体高速下滑。坠落的碎石,也有很多被林子拦下来。
地震来临,森林是最后一道防线。对减灾来说,森林的作用远大于灾害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置。
林业自我恢复几乎不可能
慕长龙(四川省林科院研究员):
汶川大地震,四川林区公路几乎全线中断,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这个区域自然保护区集中,地震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全省林业受损林地345万亩,林木蓄积量损失1500万立方米。科研基础设施损毁厉害,初步统计,四川林科院直接损失就有8.7亿元。
这个区域是地质活跃带,不适宜人居住。11个重灾区县,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发展核桃、花椒、药材和速丰林。当地要实施生态移民,在原地重建风险性太大。
这个区域大熊猫集中分布,地震对大熊猫的栖息地、习性和行为造成影响,要尽快恢复生态系统,重新构建大熊猫走廊。
震区天保、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三个工程,建议核减工程量。这个区域有很多林业企业、林场,地震后生存都成问题,建议核销债务。原来的林区公路和基础设施,是林业局、林场自己建设、维护的。地震毁损后,如果不纳入全社会统筹,靠林业自己恢复几乎不可能。
六条建议恢复灾区生机
周立江(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研究员):
5月27日,四川省政府报出来的林业损失数据是:死亡202人、受伤804人、失踪100多人,住房垮塌53.5万平方米、新增危房91万平方米、5万人无家可归,交通等基础设施损失较大,整个地震造成林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93.4亿元。
这个地方要科学定位,人类在这里能干什么?很多地方不适宜人居,林业生产力布局要重新思考,经济的、产业的东西要少搞,这个地方主要是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初步调查有减少,有些核心区、实验区破坏严重,一些廊道大量滑坡、崩塌,造成破碎、断裂。地震次生迹地修复,主要靠自然力。人工修复现在不成熟,震区地层表层没有5年~10年难以稳定。
建议国家实施地震重灾区生态恢复工程,将林区受损基础设施纳入灾后重建计划统筹安排,核减受损严重的生态建设项目工程量,将四川纳入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建立林区基础设施和森林保险制度,核销受灾企业债务。
恢复重建并不是重新来
张金池(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今天这个会议,应该升华为一个向上反映意见的会。
林业灾后重建,首先要对本次地震灾害的灾后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林业的直接损失、生态损失状况和程度。地震中林业受到破坏,重建过程中仍然会砍树、会占用林地,这是进一步的破坏和损失。提到这些层面,林业的损失非常大。林业的防灾减灾贡献,需要跳出林业来谈。林业灾后重建,科学的规划非常必要。当地地质活跃,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分区确定哪个地方适合做什么。
下一个阶段,可以由中国林学会牵头,针对灾区某个乡(镇)的不同问题各个林业高校对口科技支撑。
雪灾的向题,到江西看过后我有一个感觉,冻死的树它该死,因为栽错位置了。雪灾过后,森林景观恢复不是一两年的事情。雪灾和地震灾害,林业恢复重建都不是重新来。灾区的森林要恢复,是在保护原来东西的基础上,更科学、更高标准地来重建。
雪灾促成相关政策调整
江香梅(江西省林科院研究员):
江西的冰冻灾害损失很大,林业部门的估算是300多亿元。天然林损失主要是机械性损伤。人工林损失程度,像湿地松、毛竹,和经营方式有关。
冻灾之后,江西林业反应很快,最早向上报灾,促使省里、局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灾害评估一定要充分,以前我们只是评估直接损失,间接损失评估不知道从哪做。
目前,林业保险险种只有森林火灾保险,林农御灾能力弱。雪灾之后,江西提出建议,将林农纳入政策保险,以保障林农的后续生活。
冰冻灾害以后,江西省落实了良种补贴,有9000多万元。农机具补贴正在争取。现在农村劳动力很少,很多外出打工的,如果不及时补充农机具,恢复重建很困难。林业恢复重建是长期工作。自然修复的过程,我们要研究经费和项目的长期支持。
救灾是救急不救穷,后面的生产特别是毛竹受损之后三五年内没有收入,林农的生活就成问题。国家应该有长期的投入。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李志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最近,我们学校回国的一些学者,针对汶川大地震恢复重建,召开了一个小的座谈会。几个学术组的同志分析了灾区的地理、土壤情况,以及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
地震影响的监测与评估,要关注次生山地灾害,要关注生物多样性。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要进一步考察,这是地质方面的问题。评估还要加入经济因素。
灾区下一步的建设规划,应该以小流域为基本单位,加大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力度。
在恢复过程中,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侧重生物工程在整个受灾区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短期迅速提高植被覆盖度。公路两旁滑坡地段,应该尽快采取工程措施。无公害住房能不能进入学校?应该有专家参与研究。
林业部门过去在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共享出来,做灾后重建的基础数据。
两灾接续要关注病虫害
杨佐忠(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教授级高工):
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南方7个省份损失很大,四川是其中之一。汶川大地震,四川是主震区,损失惨重。两大自然灾害接连袭来,森林病虫害防治压力很大。
冰雪灾对森林主要是机械损伤,病虫害和冰雪灾害关系很大。松毛虫、天牛和竹蝗发生的点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指数不断增加,雪灾加剧了这一进程,次级害虫明显上升。专家建议清除受损树木,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受损松树基本清除完了。
坐汽车进入九寨沟,从成都出发西线是经都江堰、映秀、汶川、茂县进去。九寨沟、黄龙和张家界是我国第一批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东线沿途有几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条线这次都是地震重灾区,松树、竹林病虫害和森林鼠害都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情况,我建议治理要采取综合措施树立森林健康理念,采用新的技术,标本兼治。
政策性保险保障林农生活
桂仁意(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副教授):
竹业在浙江山区占有重要位置,经营比较好的毛竹一亩收入可以上千元,绍兴最好的亩收入可以超过5000元,产品包括竹材、春笋、夏笋和冬笋。竹林在浙江山区是一些农户主要经济来源。
冰冻灾害后,国家发布了重建技术手册,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林农看了之后,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重建。省里专门组织专家到基层会诊。这么重的雪灾以前没见过,专家的意见也不统一。竹子受损以后,有的专家认为可以砍掉,有的专家认为应该保留,林农非常困惑。
建议中国林学会结合各地实际出台一套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技术规程、操作手册,更好地帮助林农恢复生产。
自然灾害发生在所难免。林农只有这几亩地,林子毁了,生活就没有来源。国家可以考虑把保险业和林业结合起来,实施政策性保险,在重大的灾害面前给林农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抓紧研究林业突发事件
叶建仁(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冰雪灾和地震灾,我们搞林业的以前没有遇到过。林业灾后重建,一下子说该怎么做,真的难以讲到位。冰雪灾以后,国家林业局及时组织多方专家,去现场调查,这非常重要。冰雪灾和地震灾以后,大的方面就是做好灾害评估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析,然后作出规划,开展重建。
我提几点细节的建议:
冰雪灾和地震灾给林业科研和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一个突发的研究机会。冰雪灾和地震灾,都会造成森林的不健康,而我国森林病虫害70%以上是因为森林健康存在问题发生的。
从理论上说,冰雪灾带来的结果一定是病虫害大发展。不同冰雪灾害林业现场、不同时间阶段,哪些病虫害会发生,发生以后有什么对策?我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长期关注、总结。地震灾害之后,当务之急是卫生防疫,林业上就是关注会不会爆发森林病虫害。
国家林业局需要尽快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进入现场,针对不同课题开展研究。
长远重建林业必唱主角
丁雨龙(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教授):
每次大的灾难,政府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救人,人救了以后就是吃饭、饮水,之后才考虑通电、通路、通邮,后面才是林业。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
冰雪灾害,农业的问题就是大棚蔬菜,真正损失是林业大于农业,但是在灾后拨款的时候,农业部比国家林业局多。问题是,我们没有太多具体数据证明需要这些钱,灾后损失光统计树木损失了多少棵,道路设施损毁多少都不全面。整片山上竹林、马尾松都没了。树没了,降雨量下降,夏天可能干旱,干旱之后大气湿度降低,降雨量减少,这是恶性循环。计算生态损失和生态价值,要有科学依据。
地震后,这么多裸露的地方,滑坡体很松,雨季就是泥石流,怎么办?全靠工程解决不可能,最后肯定要恢复植被。什么时候种,效果如何?要统一协调。灾后三个月,灾区人民有地住了,我们去重建植被,必须有理论依据,否则建议得不到重视。
灾后初期,专家组没有林业的没关系,将来长远重建,林业必唱主角。
危险区划分是当务之急
余新晓(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
灾后恢复重建,林业行业到底能做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次生山地灾害的防治。次生山地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坠石、泥石流和堰塞湖。前面四项,林业可以有所作为。
在关君蔚、王礼先两位先生的带动下,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山地灾害防治二级学科,还做了北京市山地危机区划分,成为北京整个规划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我们有现成的技术储备。
针对灾后次生山地灾害,有几件事需要马上就做:快速评价灾害,划分危险区,为村镇重建规划提供依据。
现在快速评价依托的遥感数据精度有问题,收集的数据不全面。如果能到现场,当然最好不过。重建之前重大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危险区划分。几十年前,欧洲特别是阿尔卑斯山区的几个国家,山地灾害比较严重,法律都规定必须做危险区划分。搞林业发展规划,搞区域发展规划,搞建设规划,没有危险区划分的依据都不能做。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做次生山地灾害区划图提供了机会。下一步的建设、规划,如果仍然在危险区,危险性太大。
评估要弄清潜在危险性
孙保平(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
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现在的汶川大地震,尽管灾害类型不一样,但每次灾害都需要前期反应、后期协调,应急处置。快速反应要从专业层次上加以保障,要注意有效性。最先反映什么问题,下一步反映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渠道?都要有所考虑。
灾害评估,不仅要有对灾害现状的评估,更要有潜在危险性的评估、灾害长期影响的评估。灾害现状评估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灾害评估,弄清未来潜在的危险性才是真正有用的成果。
在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构建战略思想,做什么、不做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的技术问题。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建设?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的战略位置是什么?这一点弄清了,然后才是技术问题,采用什么技术、应用什么体系,实现这种战略、实现未来的重建。
关注大熊猫性格和栖息地
孟平(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
地震灾害包括次生灾害,跟森林生态系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以前没有经验。灾区有大量滑坡体和崩塌,林业恢复重建,包括植被重建,首先我得知道那里现在到底怎么样?这必须评估。
调查评估要组织大学科、综合学科迅速展开,要包括地质、地貌、植物、气候等专业人员,涉及范围包括主震区和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林业上的评估一般都是经济上的,一报就是损失多少亿,指标要有说服力。评估的具体内容,除了直接损失,还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估,在地震或者次生灾害中林业能不能对减灾有作用?应该由数字来说话。
重建规划应当分类、分区,哪些地区由于地质地貌的原因在恢复上很困难,或者说根本就无法恢复,哪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容易恢复?要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
在资源保护中,我建议不能只强调恢复大熊猫的栖息地。这么大的灾难,对大熊猫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会造成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强。
把眼光放宏观放长远
肖文发(中国林科院森环所研究员):
会后,希望中国林学会能快速行动起来,组织地震灾害科研评估。调查评估一定要快,等几场大雨过后,灾害现状的样本就会被破坏,让科研的价值大打折扣。
评估中要强调两点,把眼光放宏观,把眼光放长远。我们要跳出传统林业的概念,站在生态活动、景观层次思考林业。现在的应急和未来的需要,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做长远评估。
我们不光是评估这个,还要告诉国家这个地区生态破坏了,我们要在什么程度上恢复,对未来的重建和新的环境有多大贡献。
林业是土地使用的一种方式,林业评估必须融入整个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当中,才能真正评估清楚。评估要考虑大熊猫和极少种群。
地震已经造成林业的直接破坏,恢复重建当中,对林业造成新的破坏不可避免。大量的建筑、建设不可能不用木材、不占林地。林业系统要增加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投入,必须从国家预算、投融资框架,包括整个林业政策的优惠方面考虑。
防灾减灾比应急更重要
张建国(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
汶川大地震是一次极端的自然灾害,灾后迅速进入应急状态非常关键,但做好基础研究、搞好前期预防,转到防灾、减灾、应急的正常秩序,自然灾害损失才能降到最低。
龙门山是个大的断裂带、造山带,国内对这个地区的研究不够,对地震的认识也不充分。断裂带上的城镇建设、水库修建、房子设计以及地震次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地震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我们需要有个正确认识,不要一谈地震就是损失多少。本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地质不断演化提供了多样的小环境是个重要原因。地貌的多样性,造就了生态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强调自然修复。专家要加强研究,不同地震条件下,降雨量导致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与森林植被的关系,尤其可以研究古地震与现有植被之间的关系。这会为我们提供另一面镜子。
尽快划分林业灾害等级
马履一(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我想说一些长远的东西。
国家林业局应该开展整个林业灾害类型、等级的划分,包括地震灾害、冰雪灾害、火灾害、虫灾害。有了等级划分,才有灾害评估的指标。灾害来了,它属于什么灾害,是重级还是轻级的?等级划分清楚,要针对每个等级提出应急预案。
现在的研究不少是浅表的。泥石流的预防,不是炸点坝、造点林这么简单,要加强机理研究。泥石流发生的机理与地震、雪灾、水的关系,要从林业角度细化分类。
北京林业大学已经在林业工程下面设置了一个山地灾害学科。我国有56%的人口、69%的国土、90%的森林在山区。山地灾害这门学问不得不做,要加强这学科建设。
灾区林权改革要加快,林地分到老百姓手中,有助于尽快进行林业重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四川地震灾区,古建筑、木建筑大体框架基本没有变化。作为一种抗震模式,灾区可以开展木结构房子建设,先行探路。
林业作用要进行合理定位
骆有庆(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
灾害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常发性灾害,结合林业来讲,像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另一类是偶发性的,像冰雪灾害、地震灾害还有海啸。
林业在这些灾害中能起什么作用?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我觉得,林业更重要的、更多地发挥作用是在常发性灾害上在偶发性灾害中难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泥石流、崩塌等偶发性灾害,林业难以当主角。相比较而言,林业真正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是冰雪灾害,这是林业恢复重建的主战场。
汶川大地震造成数量众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那些地方的植被恢复主要要依靠自然力量。当地降水丰沛,草两三年就可以恢复得比较好,人工造林就有很多困难。
灾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救灾当中,保证大量救灾物资运输是第一位的,省外甚至国外的大量木质包装材料根本来不及检疫。现在林业人进不去,挡不住疫木,灾后要加强监测和检疫。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