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清风竹影新农村——安徽霍山诸佛庵镇大岭村大力发展毛竹加工业致富
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大山深处,山上竹林茂密,满目苍翠,清风徐来,竹浪滔滔,新盖的“小洋楼”点缀在山岭之间,好一派新农村的景象,这就是安徽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岭村,从县城乘16路公交车,45分钟就可到达这里。
大岭村山多地少,毛竹资源丰富,由于过去毛竹不值钱,人均又不足4分地,粮食不够吃,这里的群众总是羡慕山外的畈区村,现在这种情况正好反了过来。近年来,这个村依托资源走毛竹产业化的路子,积极组建竹农协会,大力发展毛竹加工业,逐步走向了富裕之路。
提到竹农协会,就不得不提“陈书记”,“陈书记”名叫陈松林,是协会的会长,因为他任过两届村支书,群众们总爱喊他“陈书记”。1998年,乡镇机构改革,陈松林从镇企业办公室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回到村里任支部书记。当时,村里很困难,一无象样的机耕路,二无经济实体,甚至有的村民组还不通电,群众生活十分贫穷。靠山吃山,把竹子变成钱是大岭村的根本出路,于是,老陈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群众修路。路修通了,收购毛竹的车子开到了山里,积压在山上的毛竹终于可以大批出售了,群众的生活一下子改善了不少。但是,出售原竹毕竟是最低价值,不是长久之计。老陈说:“只有通过毛竹深加工才能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真正让广大竹农脱贫致富。”
1999年,在霍山实施的“中荷扶贫项目”给大岭村的竹产业发展带来了生机,陈松林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了部分投入,并按照项目“参与式扶贫”的要求,于2000年11月26日组建了大岭村竹农协会,并出任会长。合作社一成立,陈松林就带着会员到浙江、福建等地参观考察,引进人才和工艺,开发了寿司卷、挂帘、竹筷、、竹杯、竹碗等几十种产品,并出口到日本、西欧等地。2004年他辞去了村书记职务,专门经营管理竹农协会,在他的领导下,协会取得了较快发展。2007年,协会年产值达80万元、利税10万元,年加工毛竹3万根,原竹均价比周边高出3%,不仅本村的竹子不够用,还要从金寨、岳西等周边地区购进竹子。2005年,大岭竹农协会被评为省级农村示范合作经济组织,2007年,会长陈松林还被授予了“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大岭竹农协会建立在经济实体之上,自我管理、民主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在它的带动下,仅几年的时间,诸佛庵镇境内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几百家毛竹加工企业,从而大大推动了毛竹产业化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广大竹农栽培、抚育毛竹的积极性。竹农们纷纷说:“协会成立时,10寸的毛竹只值7元钱,人们都不大情愿去搞毛竹园抚育。现在不一样了,竹子值钱了,每根10寸毛竹的售价达到19.5元,通过协会加工还可增值4倍左右,我们开始把竹子当庄稼一样去种,精耕细作。”协会成立时,全村毛竹面积为6084亩,现在达到1万多亩。协会发展了,群众有钱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更高了,2006年,大岭村的群众积极捐资兴建了全镇第一条“村村通”水泥路。
眼下,陈松林很忙,他正在着手将协会改制成合作社,因为,协会本身不具法人资格,发展受到限制,大部分产品都是“贴牌生产”、“二传手经销”,如果改成竹业合作社,就可以自主经营了。最近,他又接到不少上海、浙江等地老扳打来的电话,要求扩大订单数额,但是协会规模小,生产能力弱,无法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