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广东佛山有名竹编村技艺临失传
编提篮的人渐渐少了,只能找到些曾经的成品。
“以前家家户户编竹,现在全村只有几个老人还会做。”广东佛山三水芦苞曹岗村的曹阳老人感慨地说,有300多年历史的曹岗村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曾声名远播。而今,竹制品远离日常生活,这门技艺也逐渐失传。
曹阳虽已年过古稀,但声似洪钟,清瘦健朗,得知记者为竹编而来,便领记者来到门后的角落中搜寻出一只落满灰尘的竹编提篮。“看,这种提篮,现在有钱都难在市场上买到。”曹伯说。
记者看到,竹编提篮有提手、有遮盖、有托衬、敞口圆形、看起来容量不小,既方便手提,也便于肩挑。提篮每个部位的竹篾宽细不等,盖子上的那个“福”粗看是画笔写上去的,细看原来是由漆红的竹篾与白色竹篾相间而成。“上百条竹篾都要一样宽,要不‘福’字就会歪,宽度凭感觉把握。”
村子距今已有300多年,至于这竹编的历史,曹伯说,从建村开始就有了这门手艺用来谋生,此后村里能人逐渐摸索出一套纯熟的技艺。至于提篮上的字,原是用漆写上去的,但后来有巧匠尝试靠双色花纹表现各种喜庆祝福的字体以及双铜钱等图案。曹岗村的竹编提篮、猪笼花样百出,精美实用。由于村子属于上塘村委,因此其竹制品被称为“上塘竹编”在附近村镇享有盛誉。“最红火时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初,曹岗全村编竹,还成立“竹编社”专门编制生活用品和竹编工艺品。周边镇的杂货铺,直接到村里拉货。”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初家家户户必备的这些竹制品渐渐被其他制品取代,没有了市场,“上塘竹编”开始走向落寞。“编这样一只提篮,至少需要3天,卖60元,一个月不停地干,除去成本,相当于白干。后生随便打份工都不只这个数。”说起这些,曹伯语调提高,似乎有些依恋,但更多的是无奈。以前房前屋后遍种竹林,而今都被推平,即使做也需要去别的村子收购竹子。“现在赚钱的路子也多了,我们也不一定要晚辈守着祖业。”曹伯的老伴说。
曹伯说,现在村里做竹编的家庭寥寥无几。目前的竹编制品仍是提篮和猪笼,做提篮的就只有曹伯等三四位老人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提篮、猪笼的需求大大减少,这门手艺今后都可能失传。”同行的村干部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