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综述·历史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29日 阅读: 字体:【】 【


我国海防林立体防护框架基本形成
——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综述·历史篇

  

    中国绿色时报4月22日报道 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需要有一个稳固的生态系统。为此,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启动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走过了近20年的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最初以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为主要内容,到沿海部分地区的生态初步改善,许多地方已初步建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和滩绿水秀的海滨公园,海防林建设工程经历了一次次蜕变。

    海防林基本形成立体防护框架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范围涉及沿海11个省(市、区)的195个县(市、区)。

    沿海地区集中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GDP,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但由于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均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上世纪末的10年间,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人民币。

    为了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1989年,林业部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东北起自辽宁丹东,西南抵南海的北部湾,包括长山、庙岛、舟山等群岛和海南、台湾及其周边诸岛。

    经过近20年的工程建设,沿海地区累计造林38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不足25%提高到了现在的34.2%,海岸基干林带总长达1.7万公里,初步实现了合龙;营造农田防护林2.2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公顷,控制率达80%;沿海地区村镇绿化进一步加快,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初步构建起了以村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基本框架。

    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防灾减灾成效初步显现

    据调查,沿海防护林带可减弱风速28%~40%,林带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提高10%左右,林内蒸发量比空旷地减少20%,减少枯叶率30%~60%,减少烂秧率37.3%,水稻每亩可减少损失7.5~30公斤,风折率可减少37.3%,提高粮食产量5%~15%。

    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从1988年~2000年一期工程营造林?249万公顷,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1.8万公顷。截至1998年,已经累计完成营造林217.8万公顷,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1.5万公顷,使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从1988年544.3万公顷增加到73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实施前的24.9%上升到29.1%,沿海部分地区的生态初步改善。

    海岸基干林带成为生命线,有效抵御了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危害。2003年第7号台风“伊布都”登陆广东省,恩平市横陂镇的10公里海堤在300多公顷红树林的保护下安然无恙,而另外5公里没有红树林的高等级海堤,被狂风巨浪冲毁,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1996年,8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福州,在福清市高山镇登陆,风力12级以上,沿海防护林在这次强台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大减轻了台风灾害,在有防护林保护的海堤,水稻、葡萄园损失为20%,没有防护林保护的海堤被冲毁,水稻、葡萄园倒伏,损失惨重。

    农田林网让荒芜变粮仓。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2.2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公顷,控制率达80%以上,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了生态屏障。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08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25%,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些地区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已经得到基本控制。

    新中国成立前,广东省沿海是无林少树地区,森林覆盖率仅有3%左右,流沙不断推向内陆,吞噬农田和村庄。经长期治理改造过去被风沙埋没的19.5万亩农田得到复耕,97.5万亩沙地变成了农业生产基地,粮食单产不断提高,产量比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前增加3~4倍。

    据1996年福建省第一次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沿海地区流动沙丘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的72.7万亩减少到1996年的2.84万亩,减少了69.66万亩,沙改田面积由19.4万亩增加到60万亩,许多过去寸草不长的沙荒,变成了吨粮田、“聚宝盆”,许多地方已初步建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结合区域绿化美化,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城市园林化、通道林阴化、庭院花果化,极大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如浙江宁波市的农田林网化率达98%,路、沟、河、渠绿化率95%,村镇绿化率35%,建成了一批花园式工厂和单位,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风貌。

    沿海防护林体系内涵丰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自2001年二期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04年底,共累计完成营造林871.95万亩,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102.3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24.9%提高到了35.5%,增加了10.6个百分点。多林种、多功能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基本形成。

    森林和湿地保护力度加大,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截至2004年底,沿海地区共有7块国际重要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9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43万公顷,一大批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回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林业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各省(区、市)在大力营造防护林的同时,注重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提供了木材、薪柴及干鲜果品等林副产品,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04年沿海11个省(区、市)的林业总产值已达2854.44亿元。浙江省2004年林业总产值达870亿元,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广西建起了以良种桉、良种相思为主的浆纸原料林基地。

    依托森林资源建立滨海森林公园,促进了沿海旅游业发展。目前沿海地区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06个、面积972.8万亩,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一个个林带纵横、绿树成阴的新港城和滩绿水秀的海滨公园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天津市新港开发区把营建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本的重要硬件和基础,其生态和社会效益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新特色。

    沿海防护林外延扩张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关心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和人民财产安全。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万里等中央领导先后就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明确指示,要求抓紧编制《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规划》提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规划》提出,以增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核心,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和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工程布局,巩固现有成果,扩大覆盖范围,充实建设内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防护效益,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筑我国海疆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为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安居乐业构筑稳固的绿色屏障。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3%,林木覆盖率37.8%,基干林带达标率92.3%,红树林恢复率95.1%,造林成活率85%以上,造林保存率9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85.0%,村屯绿化率90.0%。

    《规划》提出,通过工程建设,在沿海地区基本建成生态功能稳定、防灾减灾效果显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从层次相对单一的基干林带向滨海湿地、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多层次的综合防护体系方向扩展;从一般的防风固沙等防护功能向包括增强应对台风、风暴潮等重大的突发性生态灾难在内的、相对巩固完善的多功能防灾减灾能力的方向扩展;从传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向包括乡村绿化在内的良好人居环境和林业现代化的方向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