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长效机制的魅力——记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工作
曾是森林火灾多发区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初步构建起森林防火工作长效机制。1988年—2005年,林区年均仅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0.56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火灾损失。日前,国家林业局在该地区召开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森林防火工作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抓责任:落实各项措施
“四长”负责制、“三级包片”责任制,是经验的亮点。
“四长”负责制,即行署专员,县、区、林业局长,乡镇、林场长,村、工段长担负防火责任;“三级包片”即地包县、县包乡、乡包村。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各级领导都要深入责任区抓防火。
从2003年开始,大兴安岭地区实行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同奖同罚的新机制,使各级党组织的一把手成为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今年初,他们还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43条意见,其中涉及到严格追究责任的就有19条。
大兴安岭地区把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各县(区)、林业局目标考核责任制中的“一票否决”指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将取消全部奖励。今年,他们又对森林受害率、死伤人数、一次扑火费用、城镇村屯及重要设施损失等否决指标重新规定,如有一项指标被突破将否决其全年目标奖。
他们还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的办法,对扑救火灾实行经济补偿,以防范火灾发生,控制火灾损失。这一制度规定,发生森林火灾的单位如扑打有困难,需调用其他县(区)、林业局扑火队伍支援,所需扑火费用均由求援单位承担;由于支援单位的原因引发复燃火,发生的扑火费用由支援单位负责。
抓预防:力控火情火警
每年的森林防火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都要开展大规模的的森林防火宣传。他们把每年的5月份确定为森林防火宣传月,在全区集中开展“5·6”大火反思,通过举行万人防火游行、万人签名反思和设立防火宣传一条街等措施,营造森林防火舆论氛围,增强全民防火意识。
他们依托检查站、管护站和巡逻队“三道防线”堵截火源,并对重点部位和人群实行由林场、乡镇长管辖区,管护员管责任区,家庭管家庭成员,监护人管智障和未成年人的“四级监控”管理制度。针对近年林内人员增多的新情况,他们对入山作业人员先进行防火培训,责成其承担作业区内防火宣传、巡护、报告火情和扑火任务,使其由被管理对象变为林火预防员。为强化入山生产作业人员防火管理,他们还实行野外作业“一盒火”制度,与持火人签订责任状,把火源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森林防火工作,站卡检查、机动巡查,入山清查、火场督查都配备警力协同作战,一旦出现火情火警,迅速查明火因,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责任人。
抓扑救:严防小火酿大灾
大兴安岭地区建立健全了火情监测网络,高山有了瞭望塔,在远山区建起了机动巡逻队,在沿江地带利用快艇巡查,在空中实行飞机载人巡护,利用卫星获取热点图片信息,形成水、陆、空、天“四位一体”全天候、立体式的监测网络,使林火综合监测率达到100%。针对雷击火频发的实际,他们还建立了雷电监测预警系统。
进入防火戒严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森林部队进驻布防区,森林消防队伍集中食宿待命,发现火情,森防指就近调集扑火队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他们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跟踪和超短波远程通讯系统,随时掌握扑火队伍的行进速度、绘制火场态势图、发布作战命令,力求打早、打小、打了。
抓队伍:提高实战能力
为保证扑火需要,大兴安岭地区实行队伍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建设。
他们按施业区面积70万公顷以上配备500人、以下配备300人的标准,在各县(区)、林业局址建立专业化的森林消防大队,在火灾发生频率高的林场建立森林消防中队。针对近年来地下火难扑打、火势蔓延快等情况,他们还成立了水泵灭火中队和空降中队。目前,全区森林消防队伍已达4700人。
2000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自筹资金9000多万元用于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改善队员学习、训练和生活条件,并配备了先进的通讯和扑火装备。防火期内,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训练;防火期结束后,队伍不解散,主要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和承担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国绿色时报 2006-04-25)
抓责任:落实各项措施
“四长”负责制、“三级包片”责任制,是经验的亮点。
“四长”负责制,即行署专员,县、区、林业局长,乡镇、林场长,村、工段长担负防火责任;“三级包片”即地包县、县包乡、乡包村。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各级领导都要深入责任区抓防火。
从2003年开始,大兴安岭地区实行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同奖同罚的新机制,使各级党组织的一把手成为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今年初,他们还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43条意见,其中涉及到严格追究责任的就有19条。
大兴安岭地区把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各县(区)、林业局目标考核责任制中的“一票否决”指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将取消全部奖励。今年,他们又对森林受害率、死伤人数、一次扑火费用、城镇村屯及重要设施损失等否决指标重新规定,如有一项指标被突破将否决其全年目标奖。
他们还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的办法,对扑救火灾实行经济补偿,以防范火灾发生,控制火灾损失。这一制度规定,发生森林火灾的单位如扑打有困难,需调用其他县(区)、林业局扑火队伍支援,所需扑火费用均由求援单位承担;由于支援单位的原因引发复燃火,发生的扑火费用由支援单位负责。
抓预防:力控火情火警
每年的森林防火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都要开展大规模的的森林防火宣传。他们把每年的5月份确定为森林防火宣传月,在全区集中开展“5·6”大火反思,通过举行万人防火游行、万人签名反思和设立防火宣传一条街等措施,营造森林防火舆论氛围,增强全民防火意识。
他们依托检查站、管护站和巡逻队“三道防线”堵截火源,并对重点部位和人群实行由林场、乡镇长管辖区,管护员管责任区,家庭管家庭成员,监护人管智障和未成年人的“四级监控”管理制度。针对近年林内人员增多的新情况,他们对入山作业人员先进行防火培训,责成其承担作业区内防火宣传、巡护、报告火情和扑火任务,使其由被管理对象变为林火预防员。为强化入山生产作业人员防火管理,他们还实行野外作业“一盒火”制度,与持火人签订责任状,把火源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森林防火工作,站卡检查、机动巡查,入山清查、火场督查都配备警力协同作战,一旦出现火情火警,迅速查明火因,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责任人。
抓扑救:严防小火酿大灾
大兴安岭地区建立健全了火情监测网络,高山有了瞭望塔,在远山区建起了机动巡逻队,在沿江地带利用快艇巡查,在空中实行飞机载人巡护,利用卫星获取热点图片信息,形成水、陆、空、天“四位一体”全天候、立体式的监测网络,使林火综合监测率达到100%。针对雷击火频发的实际,他们还建立了雷电监测预警系统。
进入防火戒严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森林部队进驻布防区,森林消防队伍集中食宿待命,发现火情,森防指就近调集扑火队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他们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跟踪和超短波远程通讯系统,随时掌握扑火队伍的行进速度、绘制火场态势图、发布作战命令,力求打早、打小、打了。
抓队伍:提高实战能力
为保证扑火需要,大兴安岭地区实行队伍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建设。
他们按施业区面积70万公顷以上配备500人、以下配备300人的标准,在各县(区)、林业局址建立专业化的森林消防大队,在火灾发生频率高的林场建立森林消防中队。针对近年来地下火难扑打、火势蔓延快等情况,他们还成立了水泵灭火中队和空降中队。目前,全区森林消防队伍已达4700人。
2000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自筹资金9000多万元用于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改善队员学习、训练和生活条件,并配备了先进的通讯和扑火装备。防火期内,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训练;防火期结束后,队伍不解散,主要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和承担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国绿色时报 2006-04-25)
上一篇:北京市检查海淀区严防候鸟传播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 04-27 ]
下一篇:黑龙江森工进入春季森林防火戒严期[ 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