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毛竹林“盖被” 收入翻几倍
1月3日,气象部门报告早晨最低气温零下5摄氏度左右。上午10时,尽管太阳升得很高了,走在山间小道上,仍让人觉得寒风刺骨。但一踏上浙江湖州吴兴区埭溪镇孙士明的高效笋竹两用毛竹林里,却是另一派景象,在透过竹林稀稀疏疏的阳光映射下,林间地面翻腾上涌的热气看得清清楚楚,走进林间顿感温暖如春。
林间地面由于覆盖了厚厚的砻糠、竹叶,非常松软,踩上去感觉像棉絮一样。“这层东西好比给地下的冬笋加了床保暖被,竹笋高产高效就靠它。”孙士明风趣地说:“你用手伸进去摸摸看,暖乎乎的,温度蛮高的。如果户外露营,选择这里,垫床席子在上面,盖一床被子就很暖和。”他表示,冬笋生长品质、个头、数量和出土时间跟养料、水分和温度有直接关系,腐烂的有机质为冬笋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养料,砻糠、竹叶保暖保水有助于冬笋生长。孙士明得意地说:“不是吹,我的笋不光个头大、外观颜色金黄好看,并且笋肉鲜嫩、味道与冬笋、黄泥拱笋味道一样鲜。我的笋还没有挖,长兴、南浔的客户就跟在后头催货了。”
话刚一说完,孙士明拿起一把锄头,弓着身子,将身边一块地上的砻糠、竹叶覆盖层扒开。顿时,一股热气向四周扩散开来,湿漉漉的土层表面露出一个小裂缝。他找来一支毛竹签,顺着缝隙小心翼翼地往两边抠,嘴里嘀咕着:“下面肯定有笋。”不一会儿,掀开地表泥土后,露出了冬笋特有的黄橙橙的“尖脑袋”。“再过两三天,这株笋就要出头啦。笋只要从土里一拱出头,长得非常快,刚开始几天,一天要长好几厘米,后期长得更快。”说完,他将刚抠开的土又重新恢复原样。
据孙士明介绍,他的笋上市期一般在春节前后两个月,正好赶上冬笋与春笋之间空档。价格比同期冬笋高,是同期上市春笋的好几倍,平均价格都在每公斤15元左右。前年过年边,他的一株4.5公斤重的笋卖了72元钱,比卖毛竹还要合算。孙士明指着一旁的水管和排水沟沾沾自喜地说:“捂笋这门技术我是从早园笋上得到启发,摸索了好多年后近几年才掌握的。干了要浇水,湿了要排水,须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它就像厨师烧菜一样,得掌握火候。”孙士明的爱人在一旁接过话茬:“村里其他两户人家也在学捂笋,出笋也没有我家多,笋也没有我家大。”
“不瞒你讲,自从搞起砻糠、竹叶捂笋,每亩纯收入由原来的每年1000元不到增加到现在的5000元以上。”孙士明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培育了2.3亩笋竹两用林,纯收入1.2万元左右,今年又增加了两亩多,总共面积达到4亩半,估计今年前后纯收入约2.5万元左右,等以后笋销售市场稳定了,再逐步扩大经营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