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政策扶持林权稳定科技服务 临安竹农这样富起来
回顾我市竹笋产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市竹笋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政策扶持、林权稳定、科技服务等方面。而伴随着竹笋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竹农的收入也得到稳步提高。
政策扶持引导农民走出了致富路。历届的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竹笋产业的健康发展。早在1984年,我市就运用综合农业区划和林业区划成果,提出了“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中间(丘陵缓坡)的“三线”战略,把开发低丘缓坡发展竹林、经济林等经济作物作为战略重点,把发展竹林经济林作为实现了造林绿化与农民脱贫致富的结合突破点来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基地开发上实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分户经营,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政府扶持引导,银行贷款支持,农民投资经营”, 2003年2月,市政府又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毛竹产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八只政策性文件,决定在2003—2005年,市财政筹集1260万元专门用于竹子、山核桃、花卉苗木、茶叶、蔬菜、蚕桑、瓜果、优质肉羊等八大产业的产业化基地、品牌等方面的建设。同时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承包、租赁、兴办经营开发实体。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开发农业资源、培育竹果支柱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度被人遗忘的丘陵缓坡、荒山荒坡成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竹林经济林在新造林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同时竹笋产值也连创新高,每年增幅都在15%以上,由于八大产业扶持政策的刺激,2003年竹笋产量竟比上年增长85%。
林权稳定显神奇。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山林责任制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林农造林营竹的积极性。我市第一次林业定权发生在1983年,当时对全市权属为集体的380.6万亩山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集体山林归个人后,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他们纷纷上山开发低丘缓坡,造竹营竹,涌现出了陈家坎、九思村等依靠竹子经营致富的典型。到了2001年,由于第一轮承包期限已陆续到期,农民心理又开始有了疑虑。
对此,我市又一次开展了山林延包工作,明确规定全市山林承包期延长50年不变,即到2050年底止,并依法核发《林权证》,目前,全市共核发《林权证》73564本,占应发农户的90%以上。而且该权证可以流转,可以继承。《林权证》到手,不仅调动了农民种植竹林、经济林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有了法律的保障,许多有钱的老板纷纷出资采用租赁、入股等形式承包山林。出现了葛文明、孙国平等生产经营大户,据初步统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山林流转的面积达到40多万亩。使该市林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竹林面积从1983年的41.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97.8万亩。
科技让竹业长盛不衰。与竹林面积的扩张相比,我市竹业的发展更得益于产量的增加与产值的飞速增长,与1995年相比我市竹业总产值从4.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5.1亿元,增幅高达368.29%。十多年以来,市林业科技人员研究和推广了雷竹反季节出笋、高节竹高山栽培及鞭笋生产、毛竹笋材二用林与一竹三笋技术等19项技术,仅雷竹反季出笋一项累计推广面积37万亩,该技术让竹林提早出笋100多天,提高经济效益10倍,增加产值22.3亿元。我市建立了林业技术干部考核责任制,政府每年拿出250万元,用于农民的培训,提高竹农的科技素质。
市林业部门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以“优资源,增效益,美环境,保安全,促发展”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龙头企业为带动,建立8个竹业精品示范园区,抓好24个高效竹业基地,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争取全市竹林总面积达100万亩,竹业总产值实现22亿元。
政策扶持引导农民走出了致富路。历届的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竹笋产业的健康发展。早在1984年,我市就运用综合农业区划和林业区划成果,提出了“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中间(丘陵缓坡)的“三线”战略,把开发低丘缓坡发展竹林、经济林等经济作物作为战略重点,把发展竹林经济林作为实现了造林绿化与农民脱贫致富的结合突破点来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基地开发上实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分户经营,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政府扶持引导,银行贷款支持,农民投资经营”, 2003年2月,市政府又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毛竹产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八只政策性文件,决定在2003—2005年,市财政筹集1260万元专门用于竹子、山核桃、花卉苗木、茶叶、蔬菜、蚕桑、瓜果、优质肉羊等八大产业的产业化基地、品牌等方面的建设。同时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承包、租赁、兴办经营开发实体。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开发农业资源、培育竹果支柱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度被人遗忘的丘陵缓坡、荒山荒坡成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竹林经济林在新造林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同时竹笋产值也连创新高,每年增幅都在15%以上,由于八大产业扶持政策的刺激,2003年竹笋产量竟比上年增长85%。
林权稳定显神奇。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山林责任制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林农造林营竹的积极性。我市第一次林业定权发生在1983年,当时对全市权属为集体的380.6万亩山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集体山林归个人后,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他们纷纷上山开发低丘缓坡,造竹营竹,涌现出了陈家坎、九思村等依靠竹子经营致富的典型。到了2001年,由于第一轮承包期限已陆续到期,农民心理又开始有了疑虑。
对此,我市又一次开展了山林延包工作,明确规定全市山林承包期延长50年不变,即到2050年底止,并依法核发《林权证》,目前,全市共核发《林权证》73564本,占应发农户的90%以上。而且该权证可以流转,可以继承。《林权证》到手,不仅调动了农民种植竹林、经济林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有了法律的保障,许多有钱的老板纷纷出资采用租赁、入股等形式承包山林。出现了葛文明、孙国平等生产经营大户,据初步统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山林流转的面积达到40多万亩。使该市林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竹林面积从1983年的41.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97.8万亩。
科技让竹业长盛不衰。与竹林面积的扩张相比,我市竹业的发展更得益于产量的增加与产值的飞速增长,与1995年相比我市竹业总产值从4.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5.1亿元,增幅高达368.29%。十多年以来,市林业科技人员研究和推广了雷竹反季节出笋、高节竹高山栽培及鞭笋生产、毛竹笋材二用林与一竹三笋技术等19项技术,仅雷竹反季出笋一项累计推广面积37万亩,该技术让竹林提早出笋100多天,提高经济效益10倍,增加产值22.3亿元。我市建立了林业技术干部考核责任制,政府每年拿出250万元,用于农民的培训,提高竹农的科技素质。
市林业部门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以“优资源,增效益,美环境,保安全,促发展”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龙头企业为带动,建立8个竹业精品示范园区,抓好24个高效竹业基地,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争取全市竹林总面积达100万亩,竹业总产值实现22亿元。
上一篇:为竹农竹乡操办专业盛会中国杭州竹笋节临安开幕[ 11-19 ]
下一篇:“武夷竹炭”获5项国家专利[ 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