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再生竹稻插一次秧 收两次谷
□ “竹稻之父”钟章美竹稻研究再出新成果
□ 培育出“再生竹稻963”品种
□ 打破水稻生产传统
在当代中国农村,“世界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在梅州蕉岭县霭岭村一个鲜为人知的竹稻研究所内,今年70岁高龄的农艺师钟章美,呕心沥血35载,培育出用青皮竹和水稻远缘杂交,产出具有高产、稳产、抗倒、米质优良的新水稻品种——“竹稻966,竹稻989”品种后,最近,又培育出再生竹稻963品种。
经今年试种表明,再生竹稻963品种,不但可以在粗放管理生长条件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并且上造亩产可达420公斤,下造亩产达350公斤以上。再生竹稻试种初步获得成功,打破了水稻生产耕一造只收割一次的传统,推广后将为水稻生产革命开创美好前景。
文/图 记 者叶仕欣
通讯员朱迪光
打破水稻生产传统
播一次秧便可收2次稻谷?这不是神话,也不再是梦想。记者昨日在蕉岭县霭岭村竹稻研究所看到,这里有3块面积共约0.7亩的再生竹稻试验田,试验田里1米高粗壮的稻秆上挂着沉甸甸的谷穗。
在农艺师钟章美的引导下,记者看到这些稻秆全是从已干枯的旧稻茬上分蘖再生长出来的。钟章美告诉记者,这些今年试种的再生竹稻963品种,在粗放管理鸭吃、鼠拖、鸟啄的恶劣生长条件下生长,上造亩产达到了420公斤;而下造估计亩产也可达350公斤以上。
据了解,目前国内虽有用传统水稻品种作为再生水稻培植的先例,但亩产量也只有150公斤左右。而再生竹稻试种初步获得成功,打破了水稻生产耕一造只收割一次的传统,推广后将为水稻生产革命开创美好的前景。
杂交育出再生竹稻
被行内誉为“竹稻之父”今年已70高龄的农艺师钟章美,从事竹稻研究已经35年,他与梅州农业学校合作培育出的竹稻966,竹稻989”品种,以具有高产、稳产、抗倒、米质优的优点从今年开始在全省进行区域性试种。而钟章美同时在自己的竹稻研究所里一直在“秘密”进行再生竹稻的研究。
钟章美告诉记者,再生竹稻963品种是与早丰4号常规水稻杂交培育出来的,今年试种的已是第5代。他根据梅州山地多水田少和许多耕地旱、涝交替耕作条件恶劣的特点,采用粗放管理模拟纯天然条件的方法进行再生竹稻的试种。今年试种0.7亩再生竹稻时,他有意比传统插秧时节推迟了15天,目的是检验下造再生竹稻抵御寒露风的能力。
对于试种的再生竹稻,除了施肥外,除虫、除草都没有进行过,但谷穗挂粒仍相当喜人,最多的一株穗竟有500多粒,最少的也有400粒以上,这是丰产的基础。由于迟熟,所以成了鸭吃、鼠拖、鸟啄的对象。如果进行精细管理和大片试种,产量还可以再提高。
种植再生竹稻节约成本
钟章美与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种植一亩传统水稻,购买种子、打田、插秧等成本约要400到500元。而种植再生竹稻,免去了下造育秧、耕地、插秧等工序,不但可比种植传统水稻节约三分之一以上成本,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钟章美说,再生竹稻的再生能力特别强,他们今年做了一个试验,在试验田里用勾镰将早造留下的稻茬割断后散落在田里,这些短短的稻秆竟能分蘖出新枝,长出新苗照样结穗,而这些竹稻也不会因再生而比早造少结穗。所以特别适合在丢荒地及人力不足的农户耕种。
目标
尽早推广再生竹稻
钟章美说,尽早推广再生竹稻是他最大的心愿。但目前人力资金不足一直困扰着他的深化试验。在霭岭村竹稻研究所,只有年迈的钟章美和他的妻子2个人,农忙时只好召回远在外地打工的儿女帮忙。
钟章美说,再生竹稻虽然初步试种成功,但在矮化稳定和旱地适应性能上仍需研究和试验,而资金和人力不足使这些试验进展缓慢,他希望能为再生竹稻的科学研究立项试验,尽早实现自己让旱地及房前屋后闲地都可种植再生竹稻的夙愿。
故事
再生竹稻秧竟被割去喂鱼
钟章美告诉记者,今年再生竹稻试验差点中途夭折了。原来,钟章美进行再生竹稻试验一直在秘密进行,连本村村民都不知道。今年下半年,当试验田里的再生稻秧苗长出0.4米高时,竟被村里的一名养鱼户当成丢荒田里的废秧苗悉数割去喂了鱼。悲伤的钟章美以为今年试验无结果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试验田四周插上再生竹稻试验田的牌子,村民们这才知道他在搞再生竹稻试验。而被割掉的再生竹稻也争气,竟顽强地再生长出一茬新苗,使再生竹稻试验得以试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