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关注赤水竹产业] 大山深处的绿色呼唤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21日电(记者赵鹏、李忠将) 一条湿滑的小路在密密竹林中曲折而上,路宽不过两尺,左侧是陡坡,右边就是让人一望心悸的百尺山涧。当记者一行终于登上山顶、踏进四洞沟村村民肖元银家的院子时,已是人人满头大汗了。
放眼四望,远近连绵群山都被竹林覆盖,一片片竹海绿浪起伏,不见一片山岩裸露。四洞沟村是"中国竹子之乡"贵州省遵义市所属赤水市官渡镇深山里的一个村子,村民家家靠种楠竹发了"竹子财"。肖元银一家每年卖竹子,收入超过2万元。对于大山里的村民来说,这不是个小数了。谁知,肖元银却对此并不以为然。
他指了指就近山坡上的竹林说,这片竹子已栽了3年,正当砍伐的好时节。但每亩不过30株成竹,产量不高啊。听说浙江的安吉县竹子种得好,每亩能收60株成竹。"要是科技人员多能上山指导科学种竹,光增加产量,收入也能翻一番。"
他又指着远山云雾中的竹林叹息一声:都是成材的好竹子,可惜就因为没路,运不下山来,只好让它自生自灭。"好恼火啊,那是钱烂在山上。"他告诉记者,竹子与树不同,越伐长得越旺,到了年头非砍不可,不砍就不发笋不长新竹。记者一问才知,肖元银家砍下卖的竹子,都是顺着记者上山的小路,用肩膀一根根扛下山的。肖元银说:"上山的公路修通了,我们的财路才真叫通了。"
一捆捆新编的竹席,摞在肖元银屋里的一角上,旁边是一台剖篾机。竹筒解为竹片,经过这个机器一层层剖成薄篾片,编成竹席卖给收购商,一根竹筒就比卖原料增值一倍多。肖元银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粗加工,要是能有编各种竹制品的手艺,那就挣得更多了。他向与记者同来的赤水市竹产业办公室主任袁勤生打听:"什么时候再办竹编培训班?别忘了让我参加啊。"
在老肖家的院子里,零乱堆着从竹身上砍下的竹枝竹叶,那是作柴火用的。袁勤生捡起一把竹叶,一脸惋惜地说,竹叶就这样丢了实在可惜。这位为发展竹产业奔走多年的"竹子迷"告诉记者,竹子一身都是宝,如农民丢弃的竹叶中,就能提取出市场急需的黄酮素,价格高得很。目前,赤水竹子的原材料利用率仅有70%。发展竹子的深加工、全利用,既要政府的引导,也需要有眼光、有技术的投资者参加进来。
听着这些话,记者陷入沉思。赤水市走生态立市之路,上百万亩竹林既绿了荒山,改善了惠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又让农民得到增收的实惠,一举数得何乐不为。把像赤水"竹产业"这样的绿色产业,发展成为资源永续利用、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得益的远大事业,各级政府确需从政策和投入上及时跟进,加大力度,"扶上马、送一程"。
临下山,肖银元嘱咐记者:"种竹子是大好事,报纸上替我们摆一摆,让政府和大家帮帮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