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广西南边山乡:山里小乡成就竹制品大产业
现在天气虽然渐渐转凉,但在临桂县南边山乡的工业集中区里,很多竹制品厂的生产车间却仍是热火朝天,工人们仍在紧张地飞针走线将一块块零散的像“麻将块”一样的竹块编成一张张美丽的竹凉席。在三林竹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主管销售的负责人林志坚高兴的说:“我们现在是淡季不淡,每月仍要生产1000多张竹凉席和竹床、竹椅等竹制品,前几天刚住南宁发了400张竹床,今年我们已销售了2万多张竹制品,实现销售收入30多万元。”
南边山乡作为一个山区小乡,全乡总面积159.7平方公里,3万多人,山里人口和山岭占到全乡人口和面积的80%以上,全乡林业用地19万亩,有林面积17.9万亩。其中竹林面积达8万亩。近几年,乡里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竹木资源,通过大力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发展竹制品工业,山区小乡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竹制品制造基地。目前全乡大大小小的竹木加工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年产值4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全乡上规模、上档次的竹制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3家,到8月底,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竹制品企业的生产总值达8000万元。蓬勃发展的竹制品产业在壮大全乡工业产值的同时,也就地安排农民工5000多人,从事竹制品加工的农民月收入基本都达800元以上,昔日的穷光蛋基本走上了致富路。
大山里的第一桶金
南边山乡是个山区小乡,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方面的原因,村民们虽日夜劳作,但还是年年靠政府救济过日子。由于穷,山里大部分人难以有受教育的机会,大部分男青年找对象都很困难,有许多女青年虽然与本村男青年订了婚,但由于忍受不了贫穷生活的煎熬,又纷纷远嫁他乡。但南边山乡的竹木资源十分丰富,人均有竹林地3亩多,祖祖辈辈的南边山人却仅仅把一根根的竹子用来编织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或当柴火烧,只是偶尔背几根竹子下山卖,换得几个油盐钱。守着宝山,南边山人依然过着穷日子。
对于南边山乡群众的这些窘况,乡党委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让村民致富,必须要有项目,才会有出路。发展其它工业项目,南边山乡与全县其它乡镇比起来,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而只有竹木资源才是本地的最大优势。而且前几年,桂林市周边的毛竹大县如兴安、灵川等县通过大力发展竹制品加工,群众纷纷走上了致富路。南边山乡同样拥有丰富的竹木资源,为什么不能通过发展竹制品加工而使村民脱贫致富呢?乡里通过充分的调查,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竹制品加工企业。于是乡里就组织几个竹木资源丰富的村委干部和群众到兴安、阳朔等县考察学习,看看别人是怎样办竹制品厂的。
永平村委支书莫荣发是当年较早开办竹制品厂的人,他说:“正是通过当年乡里组织的外出学习,才让我们山里人开了眼界。我们村委的村官张福成、温松世、温攀庆和魏顺才等几个人,外出学习回来后就自己筹措了11万多元,合股创办了南边山第一家竹席厂——永平村竹凉席厂,他们的小厂当年就实现年产值90万元,上交利税4万元。”
这是南边山人从丰富的竹木资源中掘得的第一桶金。
一年后,莫荣发、林国立等人也纷纷加入到了开办竹制品加工厂的行列。南边山乡的竹制品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把小竹子做大
“我现在的厂子已从山里搬出来了,厂子也从原来占地仅几百个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占地面积11亩、40多个工人的一个加工厂,现在每年产竹凉席1万多张,毛利收入7、8万元。”在乡里的工业集中区,已是荣发竹制品加工厂厂长的莫荣发说。
南边山的竹木加工产业虽然走出了第一步,但最早开办的加工厂基本都建在毛竹资源丰富的山区里,随着厂子规模和数量的增大,本地的毛竹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本地企业的加工用量。但由于交通不便,很多从外进调运的毛竹却难以运进山里。而且原来开办的竹制品加工厂都是零散分布在各个村委,形不成规模,限制了竹制品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要做大竹木产业,必须要把厂子从山里搬出来,但搬到哪里去呢?“我们乡里的几届政府都在集中精力做工业集中区,为竹木加工筑好巢,让零散分布的竹制品加工企业有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规模,做大做强。”南边山乡的乡长唐良红说。
2000年,乡里在离乡政府不远的朗联村委副业场开发南边山工业集中区,占地面积160多亩,第一期工程投入20多万元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于当年9月底投入使用。为了让竹木加工厂安心搬到工业集中区,乡里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鼓励投资商落户工业集中区。最早落户工业集中区的盛佳竹制厂的负责人说,当时把厂子搬到工业集中区,家里人是一致反对的。但由于有着各种的优惠措施,各种费用低,最后一算帐,还是觉得搬到乡里的工业集中区比较划算。“在厂子的搬建过程中,小到拉沙堆土,大到设备的购置搬运和办理各种证件,乡政府的主要领导和一般干部,天天都有人到工地了解工程进展,所以我们搬到工业集中区,还是对路的。”该负责人笑着说。现在盛佳竹制品厂已成为一家规模企业,在今年的生产年周期里,实现产值350万元。
“把小小一根竹子做成大产业,仅建有工业集中区,只把加工厂简单的聚集,而没有贴心的服务,还是不行的。”乡党委书记郑桥保说。为充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南边山乡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审批事项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和实行零收费制度,禁止以任何借口、方式向民营企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确保园区红灯不亮,绿灯常开。对于企业遇到的困难,落实专人负责,一事一结。对于竹木加工企业因扩大生产规模而出现的资金问题,该乡积极与信用社协调,在资金安排上尽量向竹制加工企业倾斜,在贷款的评估、调查和审批过程中,尽可能减省手续,及时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这几年来,信用社共向竹木加工企业累计发放贷款700多万元,扶持具有带动和引导作用的竹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区域加工水平,促进了全乡竹木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工业集中区的竹木加工企业渐成规模,乡里又开始积极扩建工业集中区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园区推动、借外发展”的工业发展思路,以建设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竹木产业,目前已有20多个竹木加工厂到工业集中区落户。
提升品质做强企业
“目前因为技术的原因,我们的原材料损耗还是太大。”在三林竹业公司的竹床压模车间,主管生产的负责人林国涛指着一大堆废弃的竹条说。
发展竹木加工,由于技术要求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最初的几年里,南边山乡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获得蓬勃发展。但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技术含量低的缺陷也进一步显现。由于技术跟不上,很多加工企业只能生产竹凉席,品种单一,生产规模始终上不去。而且原材料利用率不高,产生的废料也比较多,很多加工企业把废料随意堆积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外在形象。特别是在制作加工竹床、竹椅的企业,基本上仍是用手工制作模具。工人们把竹条用一般的土锅炉加热后,手工放到铁制模具中用力捶打挤压竹条,使其变成制造竹床的各种弯曲造型,在这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竹条的断裂变形,工效很低,损耗也大。如果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采用液压技术,就很容易克服这些缺陷,而且能极大的降低原材料损耗。林国涛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如用手工压模,生产一张竹床,基本要用3根竹子左右,而用液压的话,最多用2根竹子就足够了,而且效率也高,一张竹床的成本价仅这个环节就可节省10元钱左右。
“我们厂现在占地面积是9亩多,现在正在兴建的占地20亩的二期工程,不仅仅是工厂规模简单的扩张,而且要提升技术含量。新厂房全部要是标准厂房,而且也至少要投入20万元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竹床压模肯定是要引进液压设备了。到时我的产品质量将会更好。”说到未来的规划,三林竹业的负责人雄心勃勃地说。
在引导竹制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的同时,南边山乡党委政府也加强对企业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人素质。南边山的竹制品厂大部份员工都是当地农民,在进厂前,只经过简单的生产技能培训,综合素质不高。为了提高工人素质,乡党委政府和各个加工厂经常联合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邀请技术人员到各个加工企业实地操作授课,提高工人使用新的生产设备和提高生产工艺的技能。“通过学习,我现在可以用双针双线同时编织竹凉席,做好一张竹席,比以前快了好多。”在三林竹业公司的竹席编织车间,正在穿针引线编织竹凉席的伍仁花说。掌握这项技术后,伍仁花每月编织竹凉席的件数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现在我们这些竹制品加工企业基本都还是粗放式管理,生产设备也相对落后,但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势在必行,不然,我们的生存空间肯定会越来越小。”南边山乡竹制品加工协会的负责人斩钉截铁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