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四川眉山: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竹业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市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产业化经营的理念谋划农业,农业经济成效显著,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为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找到了支撑点,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笔者就我市竹业经济的发展提出管窥之见。
一、竹业经济发展现状
市场是经济活动的起止点。目前,我市实现了造纸废水达标排放的几家造纸厂年生产能力分别在5—10万吨左右。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企业原材料的缺口愈来愈大。年需竹子至少在100万吨以上,而全市农村所能提供的竹源仅在20万吨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一定比例的笋用及公益用竹。
造纸企业为了生存,只有用高出本地20%以上的收购价从300公里以远的市区县采购原料,既加大了生产成本,又遏制了本土竹业经济的发展。其原因一是省内企业纷纷争抢规模货源不得不找“米”下锅。二是本土竹业基地少而小,尚未形成相对集约区域优势。
二、存在的三点主要问题
一是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导致农民思路狭窄,加之信息滞后,缺乏科技指导,想调整又缺乏经济实力。比如荒山荒坡荒地的存在、个别果园落后品种虽无市场前景却无力改造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制浆造纸行业要有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要站在打造百年老店的战略高度,主动切入农村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利用产业优势和惠民政策培植原料基地,夯实成本基础保持发展后劲。创新竹业发展模式。这是一项先期短暂投入,后期长线回收的举措。使企业十农户(合作、联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互补互惠关系。以保证企业“第一车间”的功能正常。
三是政府要树立诚信是最大的服务的观念。在规划、促进竹业经济发展中,一要引导农民改变小农意识;二要营造发展空间,在信息、技术、小额贷款、竹种等方面做到诚信服务;三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尊重他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在“非禁即入”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创新产业模式。
三、竹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谋划竹业经济。
(二)选择深丘、山谷、山坡、浅丘和平坝房前屋后的零星散地进行造林。鼓励农户在竹种选择上要面向竹材制浆造纸企业,重点发展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易管理的慈竹和出笋成竹多、出笋期长、速生丰产、适应性强的杂交竹。
(三)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然经济条件.让农民通过对比算帐,切实感受到发展竹业经济。划得来、少操心、有“钱”途,是一项适合当前留守老人、妇女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讲给农民听,不如领着农民干。要坚持上级做给下级看,下级带领农民干的办法,在短期内迅速扩大栽植面积上下功夫,切实达到典型引路的目的。
(五)制浆造纸企业和农户是竹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要从原料瓶颈入手,积极开拓资源领域,主动承担栽植责任,大力发展订单竹业。通过合同订购,提供生产资料,实行保护价与浮动价收购等措施,积极探索委托栽植,租赁经营,将从外地高价收购的差额倾斜给本土农民,既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又让农民真正成为竹业经济的受益主体。
(六)要不囫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只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持续稳定、良性循环地赚钱,就达到了整合区域资源,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这与抓龙头和牵牛鼻子是不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