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福建三明:三位农夫卖笋致富有道
余荣贤:挖笋回填土河滩赛竹山
“他够牛,一亩河滩地赶上别人两亩竹山了!”在建宁县溪源乡,提起余荣贤,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
二十多年来,余荣贤沉下心来开发河滩地,把一片片别人认为不可能长出毛竹的河滩地,改造成了一块块长出“金娃娃”的宝地。
溪源乡是三明市“十佳毛竹之乡”,竹山面积7.2万亩,笋竹业是当地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余荣贤家在东溪村,这个村的竹山不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余荣贤就看到了种竹的光明前景,但他家没有竹山,余荣贤就把目光投向了无人问津的河滩地。
“瞎花那功夫做什么,还不如上山砍担柴烧呢。”知道余荣贤要在河滩地种竹后,满村人都在笑他。但余荣贤的性格却是,认准了一条道,一定要走到头,在村人的闲言碎语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造林”的工作中去了。
清乱石,烧杂草,挖树蔸……一项项看似简单却很困难的工作开始了。每次清理灌木丛,余容贤的身上、手上全是一条条的血痕;河滩地泥土不够,余荣贤就挑着簸箕,从山上挖来黄土填上。他终于整出两亩河滩地,不料,第二年夏天的一场洪水,把刚成活的竹苗冲得一株不剩,余荣贤的努力付之东流。
望着一片狼藉的河滩地,他欲哭无泪。一天,余荣贤无意中发现,角落里,还存留着一株羸弱的竹苗。余荣贤又有了新的动力,继续在河滩地种竹,这次他在边上用石块垒起了“防护墙”。
如何让河滩地的经济效益赶上竹山,余荣贤花了不少心思。他到乡文化站,借来有关毛竹种植的图书,对照书上写的内容,深翻泥土,铲除杂草,还为毛竹下肥料。为了防治竹林病虫害,余荣贤还到林业部门买来“白菌炮”,在竹林里燃放;每隔两年,还要为老毛竹注射生长素,提高出笋量……如今,这些措施对溪源乡竹农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招,但不少人说,如果早跟着余荣贤这么干,竹山效益会比现在好得多。
二十年来,余荣贤利用闲暇时间,陆续开垦出十余亩河滩地。如今,他每亩河滩地收入达1200多元,每亩收入是其他竹农的两倍。这两年来,余荣贤在每次挖出笋后,还要把挖出来的泥土回填,以保护竹鞭不受损伤,这一招让其他竹农知道后,也开始学着做。因为大家都服余荣贤。(王华耀)
林荣厚:露头就培土绿笋卖价好
林荣厚,尤溪县城关镇下村村民。他种绿竹才3年,就成了尤溪种绿竹最多的农户。老林的种竹经是:高标准开发,“绿竹山能成聚宝盆”。
林荣厚现在经营着500多亩的绿竹林。在种绿竹之前他种了8年的的烤烟。2004年,经县竹管站介绍,在县乡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林荣厚和同村村民一同承包了距家4.5公里的黄林坑300亩山场开发、种植绿竹。
他每天起早摸黑,锄草、松土、培土,扩穴整地,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打理这片竹林。县里对采取科学方式种植绿竹的竹农,每亩竹山都有一定比例的化肥补助。老林利用这一优惠政策,对竹笋实施无公害化培育,按配方施肥,不仅产量成倍增长,而且产出的绿笋都成了绿色产品。县林技员定期对该片绿竹的培育进行指导,福建农林大竹类研究所也把他的这片绿竹林作为技术扶持项目。经过两年发展,他的竹林成为当地绿竹高产示范园。2005年,山上已经有部分的绿笋产出;2006年,长势好的绿竹每丛基本上都在6根以上。
有养护就会有笋,老林深谙精耕细作的道理。绿竹的出笋是每年6月到10月,绿竹养护关键在培土,笋一露头就要培土,这样长出的笋色黄口感好,卖价好。在出笋期,林荣厚精心把握好培土高度,确保笋的品质,他的竹林生产的绿笋个头适中,非常走俏。这一年绿笋产量达3万多公斤,光是卖绿笋的收益就超过了6万元,投入跟产出基本扯平。
林荣厚尝到了甜头,加快了发展的步伐。2006年他又和村里签订了林地使用合同,投入5万元,采用挖掘机整地,修机耕路、竹林便道,建蓄水池,从而完善了竹山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年他高标准开发丰产绿竹200亩。在他影响下,下村村已有7户村民种植了140多亩绿竹。
“标准化生产,没有技术不行了”。老林告诉我们,绿竹种植、生产、加工、保鲜等各个环节都要有规范的技术要求,一些农民随意挖笋,往往达不到企业的收购要求。去年,在县竹管站的帮助下,老林投入3万元建立了一个2吨的保鲜池,这样绿笋保鲜时间可延长至1周左右;他还把邻近乡村竹农的笋收集起来,集中统一销售,以提高价格。
据老林介绍,今年绿笋产量可达15万公斤,按平均每公斤2元计算,今年他就可以收回成本还可获得一些收益,预计明年产量可达35万公斤。“现在这绿竹山成了我们的聚宝盆。”林荣厚说,下一步,他想组织一个协会,指导竹农生产,对外统一签订订单,产品统一销售,统一定价,增加竹农收入。(建光新瑜)
罗可炳:喷灌保温种苦竹笋早上市价倍增
罗可炳是沙县高桥镇官林窠村的村委会主任。看似寡言少语的他,说起村里、地里的事情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村民们一提起他,都说:“跟着主任干,地里总能刨出金来。”
去年冬,他领着同村的9个村民,把村里的冬闲田集中起来,种植大球盖菇。三四个月下来,每个村民都有万儿八千下口袋,这还不耽误春季种水稻。
罗可炳“会刨金”,可有三处过人之处。
跑市场,是罗可炳的第一个法宝。每年农闲,他最忙的就是看电视、读报纸、跑市场,了解行情,再有针对性地种植。2004年,他看到杂交芦柑———天草,非常畅销,就发动村民们利用荒山或疙瘩地进行种植,村民们认为投资大,见效慢,都不愿种。罗可炳就把自家的十几亩蜜桔砍了,全部种上天草。去年,天草挂果,价格是蜜桔的十几倍,且供不应求。这下,大伙都向他讨要果苗,几个月时间,全村天草的种植面积就发展到了200多亩。
巧种植,是罗可炳的第二个法宝。官林窠村有不少山陡地瘠的山丘,立地条件差,原先有人在这里种过苦竹,但效益不好,就荒废了。罗可炳从村民手中租下10亩苦竹林,请县农科所专家当技术指导,采用喷灌和保温设施种植,苦笋每年3月初就开始上市,比原来提前了2个多月,苦笋的价位也从上市旺季时的每公斤4至6元,提高到了每公斤12至16元,每亩苦竹林效益近2000元。同样,罗可炳也把自己的苦竹种植经验传授给了村里其他村民,现在官林窠村已建立起了100亩红梢苦竹示范片,带动推广面积100多亩。
细盘算,是罗可炳的第三个法宝。俗话说得好:“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就受穷”。罗可炳的箱底有两本账,一本“农田账”,一本“家务账”。从每年买种子、买化肥、买地膜,凡是花在地里的钱,他都一五一十地记在“农田账”上。而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开销等都记在“家务账”上。有了这两本账,不但收入支出一目了然,而且从账本也能推算出花在哪些地方的钱是不必要的开销,花在哪些地方的钱还需要多投入。这样就保证了生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