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竹笋产业仍是浙江临安农村第一支柱产业
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5日电 “竹园只要科学管理,错开生长季节,还是可以得到高效益的。”这是千洪乡潘家村村民丁树民在临安市竹笋产业推进会上说的话。今年,临安市竹农承受了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竹笋价格比去年大幅下降。然而,丁树明还是以他特有的精明,在他的3.7亩雷竹园里,挖出了雷笋9750公斤,收入达到了58600元,其中有1亩田在去年10月进行了秋季覆盖,挖笋4100公斤,收入38450元,获得了高产高效。
竹笋产业一直是临安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以来,由于受暖冬等因素的影响,临安市竹笋价格大幅度下降,产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我家全年80%的收入来源于竹笋,我对竹笋产业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丁树民高兴地说。其实我市15万竹农中,像丁树民样的还有很多。据市林业局调查数据显示:临安市现有竹笋投产面积88.7万亩,竹笋总产量25.93万吨,产值6.02亿元。与上一年度相比,投产面积增加3.2万亩,增长3.7%;竹笋总产量增加5万吨,增长24%;竹笋总产值减少3800万元,降辐5.9%;虽然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竹农人均收入依然还有4000多元。
分析今年竹笋产业的总体情况,最明显的特点是增产不增收。从各类竹笋的统计数据看:雷竹早出笋产量从去年的6.1万吨,上升到8.2万吨,平均价格从7.19元/公斤下跌到4.7元/公斤,产值从4.37亿元下降到了3.85亿元;雷竹自然笋产量从10.1万吨上升到12.2万吨,平均价格下跌0.1元/公斤,产值提高1300万元;高节竹笋产量增加0.5万吨,平均价格基本持平,产值提高400万元;毛竹笋产量增加0.28万吨,平均价格下降0.45元/公斤,产值略减;笋干竹鲜笋产量增加0.13万吨,平均价格、产值基本于去年持平。
临安市一年来竹笋产业的生产现状,虽然产值比去年略有下降,但相对于今年春季蔬菜价格大幅走低,菜农亏损较为严重的局面,我市竹笋产业在通过项目推动、政府引导、企业提前介入等诸多因素的调节下,经受住了市场的严峻考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了解我市为推动竹笋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典型引路,示范辐射,把广大农民引导到科学经营上来,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毛竹低改12140亩,雷竹退化竹林改造10685亩。举办了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农民3170人次,编发技术资料5000多份。通过技术培训涌现了一大批丁树明式的科技户。
然而,今年的市场冲击也让竹笋业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竹笋产业建设中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作用不明显等诸多不利因素。正是由于这此因素的存在,使得竹笋产业在应对市场风险时,还处于弱势。为此,我市今后在竹笋生产中在加强园区建设的同时,还将着重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着力提高企业的带动能力,通过建立竹笋加工企业工业功能区来发展壮大竹笋加工企业,重点抓好3家产值1000万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连接基地1000亩以上的骨干企业。同时,由于临安笋良好的品质,较高的市场认知度,我市还将通过商标认证工作,提升竹笋包装档次方式,打造临安特色的区域性品牌,切实增加产业发展空间。
今年,临安市竹笋投产面积88.7万亩,竹笋总产量25.93万吨,比去年增长24%;产值6.02亿元,比去年略减,但农民依然对竹笋产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