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浙江丽水八都镇:一二产联动念好“毛竹经”
日前,瓯江行记者来到龙泉市八都镇供际村采访,正好碰上村里的吴盛汉老人去毛竹林除草,便和他攀谈起来。吴老汉今年80岁了,种毛竹种了大半辈子。谈及近几年竹产业的发展,老人喜上眉梢:“现在毛竹产量比以前增加了,价格也涨了不少。”他为记者作了一下对比,过去他种一亩竹林不过三五百元收入,2003年进行高效笋竹两用林改造后,真正尝到了甜头。就拿去年来说,他的2亩示范田,卖冬笋、春笋、毛竹的收入为3152元,平均亩产值1576元。
八都镇位于龙泉西南部,下辖29个行政村,人口22798人。全镇人均拥有竹林面积3.2亩,是龙泉毛竹林资源最为丰富的乡镇之一,这也为当地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近年来,八都镇坚持“一二产联动”发展竹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提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致富道路。
早些年,八都的毛竹林面积虽然不小,但多为低产林,产量普遍不高。对此,镇党委、政府积极通过林业政策扶持,加以技术指导,帮助林农进一步挖掘毛竹林潜力。通过低产林改造,每亩的立竹量从原来的70-90株,增加到140-200株以上,竹林亩产值也从过去的100-200元,增加到500-1500元。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林农们种毛竹的积极性被广泛带动起来。到目前为止,八都已改造低产毛竹林6万余亩,建设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3万余亩,材用林4万亩。
笋竹产量节节攀高,八都人却并没有就此满足。“一二产业是相互联动的,只有加工业上去了,销售渠道扩大了,笋、竹、材的价格才会稳中有升,竹农才能真正增产增收。”八都镇镇长吴建胜告诉记者。基于这种理念,八都镇进一步完善了竹加工产业链条,形成“前沿的规模企业基地化发展,中间的粗加工企业深化加工功能,基层千千万万农户共同参与初级加工”的格局。
供际村是一个典型的竹加工村,全村112户389人中,从事竹加工的就达101户,人数超过200多人。竹加工商叶忠友告诉记者,竹帘加工是村里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竹黄片、线等原料由厂家提供,农户只需在自家编好晒干后交厂家回收。一般来讲,每人每天可以编40-50帘,按每帘加工费0.5元计算,日收入20-25元,而熟练的还可以达到三四十元。仅此一项,全村一年增收150万元以上。
目前,八都现有竹加工企业25家,其中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家,产品涉及笋制品、竹凉席、竹胶板、竹工艺品等多个品种。竹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笋竹价格,解决了毛竹销路和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大增加了林农收入。去年,八都镇农民人均收入达4008元,其中竹业收入占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