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水煮笋加工缘何风光不再?
龙泉市现有竹林面积51万亩,其中八都镇就有6.6万亩,面积为龙泉市各乡镇之最,然而,从春笋上市到水煮笋加工进入尾声,今年仅有位于龙泉市八都镇松渠村的浙江晋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一家在从事水煮笋加工。
“龙泉从事水煮笋加工的企业最多时曾有12家,去年还有3家,而今年就剩我们一家,现在这些企业不是关门,就是转行了。”浙江晋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金毅敏说,“如果我们企业再停产,那竹农的损失就大了。今年,我们支付给竹农的春笋收购款就有500多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有20多万元。今年春笋的收购价要比往年略低,平均每公斤在1.5元左右。生产的水煮笋只有800多吨,比去年减少近三分之一,与往年更不可比。”
水煮笋加工企业风光不再现象,不仅仅在龙泉出现。庆元县拥有竹林面积30多万亩,在2003年前,全县从事水煮笋加工的企业有20多家,年产水煮笋5000多吨,其中黄田镇就有10多家,而今年,黄田镇也只剩下两三家在生产,其它企业大多是关门了事。
我市是全省重点竹产区,有竹林175万亩,占全省竹林面积的15.6%,去年全市竹笋产量达到13.7万吨。经过多年笋竹两用林培育,竹林出笋量大增,靠卖笋、竹,不少农民逐步走上致富路。而水煮笋企业数量锐减,春笋收购价格下降,竹农利益受损。八都镇供际村老竹农徐华右说,尽管今年春笋价格比较低,但竹农还是挖了竹笋。因为根据经验,一株毛竹只能育活一支春笋长成竹,其余的春笋即使不挖,迟早也会死掉。
曾经是遍地开花的水煮笋企业,为何在短短几年里就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日渐萎缩呢?
作为龙泉水煮笋加工业“一枝独秀”的浙江晋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金毅敏分析认为,水煮笋加工业之所以快速萎缩,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的水煮笋市场,被异军突起的福建省企业所占领,从而使丽水企业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此外,在日元汇率变动,工人工资大幅度上涨,以及成品毛竹价格上扬影响了竹农挖笋积极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水煮笋企业日趋减少。
对于我市水煮笋加工业目前的这一现状,忧心如焚的金毅敏高声疾呼:“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不尽快出台有力的扶持政策,所剩无几的水煮笋企业,也将同样面临倒闭的可能,届时竹农的利益将受到严重影响。”
据业内人士介绍,异军突起的福建省水煮笋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瓯市。过去,建瓯市笋制品由于没有品牌,每年四五千吨的水煮笋只能挂靠贴牌卖,损失惨重。但近年来,建瓯市成立了水煮笋同业公会,通过大力实施信息、品牌、科技建设,使水煮笋行业起死回生,产销量在8年内增加4倍,居全国第一。
针对我市水煮笋加工企业日趋减少现状,市林业局竹产业办的孙政分析认为,由于受到去年暖冬的影响,今年清明节前各种笋类产量激增,受此影响价格明显偏低,这在临安、安吉等地的笋类加工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
孙政说,由于水煮笋加工季节性很强,每年生产周期集中在清明节前后两三个月里,这类企业如果仅靠加工单一的水煮笋,往往很难生存。从目前我市发展势头较好的3家水煮笋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水煮笋加工唯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取得较好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