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现代林业建设要注重三方面内容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文华
“现代林业涵盖广泛,内容丰富,我国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中必须抓好林业生态安全、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互为促进。”采访一开始,李文华院士直接进入了主题。
建设现代林业,需要强化林业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
“建设现代林业,要强化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按照自然规律经营森林资源,维护林业生态安全。”
李文华认为,建设现代林业首先要把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而森林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不一样。因此,不能盲目种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也不能盲目引进外来树种、高价观赏树种,否则得不偿失。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虽然一直在提,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比如外来物种的引进,就是因为引进之初没有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引进后或难以成活,或因缺少天敌而疯长成为有害生物。
李文华说,建设现代林业还要对外部条件的变化有充分的认识。全球变暖、灾害性天气频繁这些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遥远的事情,而是已经切切实实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经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化,有预见性地做一些针对性的工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李文华说,建设现代林业要求对森林进行能动性管护。对森林类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不能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也不能在简单划分后按照固定的模式管理。森林有其自身生长、发育、更新、演变的过程,商品林的砍伐也要充分考虑其对当地生态状况的影响,不能一刀切;公益林也要进行管护经营,对其进行修剪管理,促进其更好成长。
建设现代林业,需要围绕林业产业发展展开
“建设现代林业,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产业,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李文华认为,现代林业建设在森林经营体制上首先要摆脱以往管护经费完全由政府负担的状况,要多方筹资、多渠道融资。以前我国森林管护经营基本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负担不起,而农民则守着森林生态系统这座宝库过着穷日子。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拥有了林地,可以依靠森林发家致富,政府也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实现了双赢。这项改革要尽快在全国推广。
李文华说,建设现代林业,林业经济就要从单一经营走向复合经营。林业复合经营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在我国起步很早。在东北林区,林下种植养殖业已形成了规模效应,在林地里种植人参、药材,养殖林蛙等都成为了致富一方的生态产业。而利用森林及周围环境发展的森林旅游业、野生动物驯养业正方兴未艾。这些林业产业既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又充分利用了林业生态条件,为当地经济的更好发展,为农民过上富裕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应该大力提倡。
李文华认为,建设现代林业还离不开林业科技的研发应用。目前,首先要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对已经研发成功但尚没有用于林业实践的科技进行改进,使之尽快投入到林业实践中。其次要大胆进行林业科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现代林业建设就不可能迈上新台阶。他说,我国南方地区竹子的开发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竹子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广泛,以前利用价值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没有种植热情。经过研究发现竹子用途广泛,几乎全身都是宝。现在,竹子利用价值高了,价格涨了,农民也就乐于种植了。
建设现代林业,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发展现代林业,需要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需要改变人们某些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消费观,尤其要改变决策者的生态观念。”
李文华认为,建设现代林业,就要改变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形成的一些不良的生态意识。比如,有的人一边植树造林一边对木材产品铺张浪费,有的人认为砍树之后只要再补植上就不算破坏生态等。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李文华还特别强调了提高决策者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他说,森林效益的外部性,决定了受益人往往不是务林人,因此必须对森林进行生态补偿。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都体现了对森林进行补偿的原则。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对森林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全民尤其是决策者要有破坏森林生态要赔偿、从森林生态中受益要补偿的生态文明理念。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长江上游下游的生态补偿问题。长江下游经济发展迅速得益于上游的生态保护,因此下游就应该对上游进行补偿,并且应该形成制度固定下来,补偿的数量也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增加。
(中国绿色时报2007-01-26)
建设现代林业,需要强化林业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
“建设现代林业,要强化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按照自然规律经营森林资源,维护林业生态安全。”
李文华认为,建设现代林业首先要把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而森林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不一样。因此,不能盲目种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也不能盲目引进外来树种、高价观赏树种,否则得不偿失。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虽然一直在提,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比如外来物种的引进,就是因为引进之初没有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引进后或难以成活,或因缺少天敌而疯长成为有害生物。
李文华说,建设现代林业还要对外部条件的变化有充分的认识。全球变暖、灾害性天气频繁这些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遥远的事情,而是已经切切实实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经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化,有预见性地做一些针对性的工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李文华说,建设现代林业要求对森林进行能动性管护。对森林类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不能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也不能在简单划分后按照固定的模式管理。森林有其自身生长、发育、更新、演变的过程,商品林的砍伐也要充分考虑其对当地生态状况的影响,不能一刀切;公益林也要进行管护经营,对其进行修剪管理,促进其更好成长。
建设现代林业,需要围绕林业产业发展展开
“建设现代林业,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产业,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李文华认为,现代林业建设在森林经营体制上首先要摆脱以往管护经费完全由政府负担的状况,要多方筹资、多渠道融资。以前我国森林管护经营基本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负担不起,而农民则守着森林生态系统这座宝库过着穷日子。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拥有了林地,可以依靠森林发家致富,政府也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实现了双赢。这项改革要尽快在全国推广。
李文华说,建设现代林业,林业经济就要从单一经营走向复合经营。林业复合经营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在我国起步很早。在东北林区,林下种植养殖业已形成了规模效应,在林地里种植人参、药材,养殖林蛙等都成为了致富一方的生态产业。而利用森林及周围环境发展的森林旅游业、野生动物驯养业正方兴未艾。这些林业产业既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又充分利用了林业生态条件,为当地经济的更好发展,为农民过上富裕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应该大力提倡。
李文华认为,建设现代林业还离不开林业科技的研发应用。目前,首先要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对已经研发成功但尚没有用于林业实践的科技进行改进,使之尽快投入到林业实践中。其次要大胆进行林业科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现代林业建设就不可能迈上新台阶。他说,我国南方地区竹子的开发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竹子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广泛,以前利用价值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没有种植热情。经过研究发现竹子用途广泛,几乎全身都是宝。现在,竹子利用价值高了,价格涨了,农民也就乐于种植了。
建设现代林业,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发展现代林业,需要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需要改变人们某些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消费观,尤其要改变决策者的生态观念。”
李文华认为,建设现代林业,就要改变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形成的一些不良的生态意识。比如,有的人一边植树造林一边对木材产品铺张浪费,有的人认为砍树之后只要再补植上就不算破坏生态等。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李文华还特别强调了提高决策者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他说,森林效益的外部性,决定了受益人往往不是务林人,因此必须对森林进行生态补偿。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都体现了对森林进行补偿的原则。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对森林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全民尤其是决策者要有破坏森林生态要赔偿、从森林生态中受益要补偿的生态文明理念。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长江上游下游的生态补偿问题。长江下游经济发展迅速得益于上游的生态保护,因此下游就应该对上游进行补偿,并且应该形成制度固定下来,补偿的数量也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增加。
(中国绿色时报2007-01-26)
上一篇:武警森林部队启动支援湘赣防火灭火行动[ 01-30 ]
下一篇: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检查洪湖湿地拆围工作[ 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