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一座助农增收的致富金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20日 阅读: 字体:【】 【
配套改革让木生金
    辽宁省轰轰烈烈开展的集体林产权改革,它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因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兴林富民,就是让全省农民直接受益。省林业厅厅长王文权说,林权改革仅仅是体制上的突破还不够,一定要带来生态效益,帮助农民增收。
    林权改革带来的体制突破是第一步。为了实现林权改革“有利于生态建设,有利于提高林业效益,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终极目的,辽宁省探索进行系列配套改革,包括金融服务、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同时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我们村的树是40年前种的,早就到了更新改造阶段,可就是因为砍伐指标办理困难,有的残次林还难以改造。”彰武县丰田乡杏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军对记者说。他认为,林权改革后适度砍伐,也是实现林木更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老王遇到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了政策依据。作为全省林权改革重要的配套改革,今年我省出台了《辽宁省森林及林木采伐若干规定》,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的林木,不受林龄的限制,不纳入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纳入限额管理;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的林木自主采伐,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一系列关于采伐政策的变化,将为农民有序开发林木资源奠定基础。
    林权改革的重点是放活经营,使森林资源实现流转,使农民通过林改增收致富,这才是林改的最终目的。在丹东,目前,投资30万元的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要素市场管理中心已经对外试营业,其内部设立了森林资产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法律与科技服务、林木交易、林业劳动力培训等相应组织,同时还设立了林业行政综合和金融机构林权证抵押贷款窗口,为农民搭建了林业要素交易平台。
    而本溪市在林权改革进行的同时,也在积极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法律咨询中心、资源资产评估中心、林权证抵押贷款服务中心、林权管理信息中心,把林权改革的政策效能尽快变成农民增收的现实。
    林下经济各尽其妙
    政策的牵动力是巨大的。经过林权改革,林区的农民从不敢投入到大胆投入、舍得投入。本溪市大峪沟村在林权改革前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林权改革使天然林承包到户,农户对自己承包的天然林加强了管护力度,山野菜、中草药、山货、野果等都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多元。
    据统计,目前辽宁省有立木蓄积量2.4亿立方米,按每立方米400元计算,这些林木至少价值900亿元,可算是农民的“绿色银行”。由于天然林禁伐等政策实施,树是不能乱砍的,所以辽宁省农民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更关注林下经济。
    在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东营坊村,农民迟有权等4户农民把分得的山林联合经营,共同建设百亩林下参药材园。去年秋天,他们种植了110亩林下参,5年后林下参收入可达210万元。
    像迟有权这样,在本溪全市发展林下参的面积不下40万亩。如果一棵参按20元计算,一亩地可以种400棵参,那么40万亩的效益就是将近40亿元。不仅如此,除了林下参,还有松塔、林蛙、山野菜等相关收益,效益十分可观。
    据本溪市林业局局长王克明介绍,目前本溪市已经形成了“工业原料林、干坚果经济林、山野菜、中药材、种苗花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旅游”七大林业产业。林业经济贡献率显著提高,到去年年末,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农村人均年收入来自林业的达到2367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9%,林业已经成为本溪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也许有人说本溪山林多,林农增收不具有典型性。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辽北风沙地区的林农增收情况。昌图县宝力镇尹家村通过林权改革,把林地一次性拍卖。今年,该村村民张军在林下间种高油大豆,到明年底就能收回购买林地的10万元投资。同时,栽植的速生杨七八年后可以间伐卖钱,15年后的杨树就更值钱。
    据初步统计,林改后,辽宁省今年新发展经济林地已近百万亩。林业,这座过去“只存不取”的“绿色银行”,正在通过林下经济和林木采伐本身,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渠道。
    摇钱树村的“摇钱树”
    林权改革后,盘活了林地,林下经济效益就越来越可观,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日渐增长。
    桓仁满族自治县全县有423万亩林地,其中60万亩适宜栽植林下参。二棚甸子镇摇钱树村过去空有摇钱树之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林权改革让全村每人都分到50亩林地,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4%。
    今年秋天,农民杨福利雇人种植林下参,每人每天50元的工资,还雇不到人,因为家家都在“摇钱树”下种人参,无形之间抬高了雇工工资价钱。据二棚甸子镇副镇长李树海介绍,全镇林下参目前已经发展到8万亩,人均拥有林下参5亩。5亩林下参是什么概念?摇钱树村一位姓高的农民对记者说,他家今年卖了30亩地8年生的林下参,价值80万元。扣除8年来的生产成本3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2.5万元。
    桓仁满族自治县林业局林改办主任王立忠说,目前,全县山野菜、林下参、中草药、食用菌、林蛙养殖风行,农民们从“砍树才能富”的错误观念中走出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在保护林业生态的前提下,农民们都在琢磨自家林下的来钱道儿。
    在荒山荒沟不被重视的辽西北,同样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林权改革中受益。朝阳县木头城子镇陈杖子村党支部书记陈万仓在林权改革中带头承包了一条200亩的荒沟,承包期为30年。这条荒沟以前有些酸枣树,让羊啃得面目全非。陈万仓把它们嫁接上大枣,现在山沟里已经有了2万株枣树、3500棵杨树、400多棵梨树、700多棵苹果树。除了栽植嫁接果树,陈万仓还建了两栋猪舍,养了100多头猪。
    看到陈万仓的致富成果,村民马上跟进,村里另外5条荒沟很快包了出去。该村农民王玉辉斥资6万元买下集体的一条120亩荒沟,再投资10万余元在荒沟内栽速生杨3500多株,嫁接大枣1万株,修塘坝3座,闸沟造地30多亩,并建了两栋猪舍。王玉辉的投入很快见到产出,其中,他嫁接的1万株枣树当年就见到了回头钱。王玉辉开心地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话可真说得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