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青海德令哈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驶入快车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22日 阅读: 字体:【】 【
青海省德令哈市是典型的荒漠化半荒漠干旱气候区,是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十五”以来,德令哈市按照“精造林、大封育”的生态建设思路,完成沙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2675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0.72%提高到了2005年的3.06%,开创了德令哈市生态建设的新纪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狠抓种苗建设。种苗建设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克服本地培育苗木周期长,规模小的突出问题,顺应“三北”四期工程高规格、大规模发展的要求。德令哈市采取从海东地区引进和本地乡土树种驯化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培育耐旱耐寒、耐盐碱的适生树种,将柽柳、沙枣、白刺、枸杞等树种作为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在全市推广,打破了过去以青杨为主,发展纯林的陈旧模式。建立健全了种苗质量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出台了《德令哈市关于加强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德令哈市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责任制度》、《德令哈市林木种苗质量检验制度》、《德令哈市规范种苗检疫工作的办法》、《德令哈市林木种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等,保证了全市种苗从调运到栽植全过程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同时,加强苗圃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育种规模,改善育苗生产条件,逐步实现全市林木种苗自给化、优良化;强化种苗质检,严格实行“两证一签”制度,杜绝关系苗、人情苗、问题苗。保证了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种苗质量。
    二是创新造林技术。针对德令哈地区水资源紧缺,造林成本高,成活率、保存率低的实际,德令哈市邀请有关专家深入戈壁、沙漠、山谷,对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技术进行充分研讨,制订了采用开沟造林和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的技术方案。在灶火沟、陶斯图、尕海等地区示范造林成功的基础上,推广到工程区开展大面积的造林作业。旱作造林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沙漠化治理的进程,造林质量和规模在全州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严格工程管理。德令哈市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认识到,林业工作必须做到“三分造林,七分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近年来,他们狠抓造林管护工作,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进行系统整合,加大管护资金投入力度,共设立管护站点26个,设立大型宣传牌160座,小型宣传牌560块,拉设网围栏200余公里。为保护原有林地和巩固新造林的成果,市与乡镇、乡镇与村社、村社与个人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管护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专门成立管护办公室,从农牧区聘用160余名专职护林员,选聘40余名村社干部为协管员,制订了《德令哈市护林员量化考核制度》,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责任书,扩大了宣传和监督管护范围,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管护工作中来。为维护生态安全,巩固“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巩固造林成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大力开展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组建了德令哈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预测预报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62万亩,防治面积39.88万亩。其中:防治鼠害面积12.95万亩,防治杨干透翅蛾、杨二尾舟蛾、叶蝉、灰斑古毒蛾等虫害面积26.76万亩,防治杨树烂皮病1700亩。严格执行《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禁牧令》、《森林防火条例》、《海西州沙生植物保护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多层面开展林政执法,以法律捍卫绿色果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2003年组建森林公安分局,培训4名森林警察,并配备交通工具,采取群众举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加大林政执法力度。3年查处林政案件32起,处罚53人,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严厉打击了林业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林区的社会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