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宁夏一家三代杞农的传承之路

来源:新华社 作者:中国林业网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8日 阅读: 字体:【】 【

在荣光中变革

——宁夏一家三代杞农的传承之路

  “通风透光三层楼,要想丰产蛇探头。”在外人看来不知所云的两句口诀,在近半个世纪里曾对宁夏枸杞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口诀讲的是宁夏中宁县上桥村村民张伟中的家传枸杞剪枝技术,记录着这家人的荣光。
  作为宁夏枸杞发源地和核心产区,中宁县有“中国枸杞之乡”的美誉。上世纪中叶,张伟中父亲张佐汉选育出枸杞新品种并予以推广。此后近50年,该品种一直作为宁夏枸杞的主栽品种,张佐汉配套创造出的“张氏剪枝法”也被广泛学习借鉴。
  “自父亲那一辈开始,我们家就一直种枸杞。”张伟中告诉记者,父亲年迈后,地里的活主要由他操持打理。由于完整地继承了父亲的技术,他获得宁夏及中宁县“枸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用张伟中的话说,“三年学做生意人,一辈子学做庄稼人。”他这一代农民,大半辈子都在自家的几亩田里精耕细作,而作为种枸杞的“老把式”,他最高的追求是把技术玩精、玩透。
  上世纪末,宁夏枸杞品种屡次推陈出新,而张佐汉传下来的“三层楼”式剪枝方法已跟不上时代需要。经过长期试验,张伟中多次改良技术,使单产增加20%以上,并率先发现宁杞7号“蛇探头”式的剪枝方法,解决其不能挂果的问题,让这个枸杞新品种得以顺利推广。
  然而,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在张伟中内心掀起波澜。“村里成年男女几乎都掌握枸杞栽种技术,但这些年外出打工收入超过在家种地,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在外,枸杞地反而撂下了。”张伟中说。
  而另一部分人看准了商机,将农民不种的土地流转过来,搞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获利颇丰。“前几年村里有人流转100亩地种枸杞,年利润七八十万,现在家里几座楼房都盖起来了。”张伟中的妻子郭玉珍说,他们一辈子守着家里的5亩地,种得再好只够过日子。
  据宁夏林业厅林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惠军介绍,宁夏枸杞产业正朝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快速发展,规模化种植水平已超过50%,机械化生产水平则达到70%以上。未来,枸杞规模化基地建设不但会打破户界,还将进一步打破村界、乡界甚至县界。
  张伟中今年70岁,跟随时代浪潮已有点力不从心,但他的两个儿子正值青壮年,两人不但学习了张伟中的技术,还分别从生产、销售端入手做大枸杞产业。去年,大儿子张超奎远赴甘肃省玉门市,流转80亩土地建起枸杞种植基地。上过大学的小儿子张超轶则在银川开起了枸杞销售店,打造“中宁张氏枸杞”品牌的同时,以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开拓市场。
  如今,张超奎的种植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预计明年便会产生收益,而张超轶的生意也逐步进入正轨。张超轶告诉记者,现代化销售手段让种植收益成倍提升,以前家里的枸杞主要卖给贩子,每斤只能卖10多元到20多元,现在通过网络销售,每斤价格提高到35元至65元,而且供不应求。
  “爷爷、父亲都曾走在枸杞产业发展的最前端,我们兄弟俩也不能落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既是潮流也是机会,我们会在顺应中创新,把枸杞这个传统产业做出现代范儿。”张超轶说。(记者 靳赫 白平)<